求田问舍欲婆娑。算无地、不风波。胸次尽嵯峨。世间事、知能几多。
登山临水,傍花随柳,独此未消磨。便拟借行窝。正霁月、光风气和。

注释:

太常引 · 和王治书仲安
求田问舍欲婆娑。算无地、不风波。胸次尽嵯峨。世间事、知能几多。
登山临水,傍花随柳,独此未消磨。便拟借行窝。正霁月、光风气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王治书在和词的情境下,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求田问舍欲婆娑。算无地、不风波。胸次尽嵯峨。世间事、知能几多。
  • “求田问舍”指的是人们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寻找土地和房屋。“婆娑”形容人行走时的姿态,这里比喻人生的起落和不定。“算无地、不风波”意味着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找到立足之地,不会被外界的风波所影响。“胸次尽嵯峨”则是指心中充满了壮阔与崇高。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胸怀壮志的人生态度。
  1. 登山临水,傍花随柳,独此未消磨。便拟借行窝。正霁月、光风气和。
  • “登山临水”描绘了诗人游览山水的场景,表现了一种游赏的乐趣。“傍花随柳”则描绘了诗人在花间、柳荫下漫步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独此未消磨”意味着这种生活状态尚未被消磨殆尽,还有更多的时光可以享受。因此,诗人打算在这里暂住,“便拟借行窝”。这里的“行窝”可能是指诗人打算在此隐居或建立临时居所的意思。“正霁月、光风气和”则是说现在的天空晴朗,月光明亮,风和日丽,为诗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水之间游历、欣赏自然美景以及选择在此安居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