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连明半未晴。跨鞍聊复问前程。野田立鹤何山意,驿柳鸣蜩是处声。
千古事,百年情。浮云起灭月亏盈。诗成却对青山笑,毕竟功名怎么生。
【注释】
①新乐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②宿雨:隔夜的雨水。③跨鞍:骑马。④何山意:何处的山意,即不知何处的山意。⑤驿柳:古时驿站旁栽杨柳,供行人休息用。⑥诗成却对青山笑,毕竟功名怎么生:我写就了这首词,回头看看那青翠的青山,不禁笑了。我到底要成就什么功名呢?
【赏析】
《鹧鸪天》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词人经过新乐县,宿雨未尽,天色仍阴沉,于是跨鞍出访前程。下片写词人在驿亭中看到野鹤立于田中,听到驿柳间传来蝉鸣声,想到世间万事如浮云,明月有亏盈,自己功名如何成就?
此词以议论入词,抒发了词人人生苦短、功名难立的感慨。上阕开头两句“宿雨连明半未晴。跨鞍聊复问前程”,点明时间和环境。“宿雨”表明天气阴沉;“半未晴”说明天气尚不晴朗。“跨鞍”二字表明词人急于赶路;“聊复问前程”表明此行的目的为打听前程。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
“野田立鹤何山意,驿柳鸣蜩是处声”一句,词人由“问前程”联想到“山意”。这里所说的“山意”是指山中隐士的志趣。词人认为,在田间立着的野鹤和驿边飘荡的柳条都充满了隐逸之志,而自己则不同。“立”字写出了鹤之静立,“鸣”字写出了蝉之鸣叫,“是处”二字表现出了无处不在的特点。“野田”“驿柳”“是处”等词语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景物的生动性,而且使词意更加丰富、深刻。
“千古事,百年情。浮云起灭月亏盈”三句,词人进一步展开议论。他首先说“千古事”,指出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事情都是短暂的,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时圆时缺;接着他说“百年情”,指出人生中许多感情都是短暂的,如同春天的燕子飞去又飞回一样。“浮云起灭”比喻世事变化不定,“月亏盈”比喻人生无常。这三句议论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感慨,又使全词的思想情感更加深沉凝重。
“诗成却对青山笑,毕竟功名怎么生”,结尾两句,词人将议论与抒情巧妙结合。他写完这首诗后,回头看看那青翠的青山,不禁笑了。他不禁要问:我到底要成就什么功名呢?这两句话既是对前面议论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整个作品的升华。通过这两句话,词人将自己的感慨与哲理融为一体,使词作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词语言明白流畅,意境清新淡雅,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