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沈,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楚王宫宇。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及用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等,注意要联系上下文和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毗陵是今江苏镇江地区一带,赵府当指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的寺院。毗陵赵府,在兵乱之后,很多寺庙都改为佛屋。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到毗陵的缘由。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第二句点明时间、地点,并描绘出一幅荒郊野外图。西园即毗陵城内的园林,春天已过,草木繁茂,长满了野草,行人很难分辨道路。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初到毗陵时所见的荒凉景象。

“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第三句写景,风吹落了满地花瓣,化作红雨,而燕子则飞来飞去,不知归宿。这两句写出了毗陵城郊外的景色,也暗示出战争带来的破坏。

“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第四句写景,夕阳西下,长笛声响彻天际,让人不禁想起往昔。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感慨。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沈”,第五句写景,繁华的景象已经过去,只剩下断壁残垣。歌舞也已经结束,人们不再歌唱。这两句写出了毗陵城的萧条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第六七句写景,不忍看到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被遗忘。渐渐地,橘子树开始生长,桑叶刚刚萌发。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毗陵城战后荒芜景象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楚王宫宇”,第八九两句写景。既然已经收复失地,就应该开放门户,欢迎各方人士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可以想象出毗陵城的宫殿是多么雄伟壮丽。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毗陵城恢复后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二月。是年冬,北宋王朝平定西夏,次年正月,宋神宗诏求直言,以备顾问。苏轼奉诏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三月,神宗召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此诗就是他在毗陵(今江苏徐州一带)任知州期间所作。

全诗分四段。首段从“毗陵赵府”写起,交待了诗人到达毗陵的时间、地点;接着写毗陵的荒凉景象;中间三句写景,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往事,再回到现实;最后写诗人的希望。

诗的开头“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点明了地点和时间。毗陵是今江苏镇江一带,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的寺院很多。毗陵赵府在兵乱后,很多寺庙都被改为佛屋。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到毗陵的缘由。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点明时间、地点,并描绘出一幅荒郊野外图。西园即毗陵城内的园林,春天已过,草木繁茂,长满了野草,行人很难分辨道路。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初到毗陵时所见的荒凉景象。

“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第三句写景,风吹落了满地花瓣,化作红雨,而燕子则飞来飞去,不知归宿。这两句写出了毗陵城郊外的景色,也暗示出战争带来的破坏。

“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第四句写景,夕阳西下,长笛声响彻天际,让人不禁想起往昔。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感慨。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沈”,第五句写景,繁华的景象已经过去,只剩下断壁残垣。歌舞也已经结束,人们不再歌唱。这两句写出了毗陵城的萧条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第六句写景,不忍看到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被遗忘。渐渐地,橘子树开始生长,桑叶刚刚萌发。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毗陵城战后荒芜景象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楚王宫宇”,第八句写景,既然已经收复失地,就应该开放门户,欢迎各方人士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可以想象出毗陵城的宫殿是多么雄伟壮丽。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毗陵城恢复后的希望。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从“毗陵赵府”写到毗陵城郊荒凉的景象;接着写自己对毗陵城恢复后的希望;最后写自己的愿望。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