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茅屋半开扉,缘护晴林昼打围。
野鹿饮泉山影动,幽禽出树岸花飞。
百年往事回头换,一路斜阳送客归。
要识上方何处是?
钟声隐隐隔烟霏。

过山寺

隔溪茅屋半开扉,缘护晴林昼打围。野鹿饮泉山影动,幽禽出树岸花飞。百年往事回头换,一路斜阳送客归。要识上方何处是?钟声隐隐隔烟霏。

译文:

隔着小溪的茅屋一半开着门,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而设置的。在晴朗的树林中白天进行围猎。野鹿饮水时泉水溅起水花,山林的影子随之晃动;小鸟从树林中飞出来,岸边的花朵随风飘落。回想过去的一百年,人事沧桑,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夕阳西下,我独自踏上回家的路。寻找那通往高远地方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远远地,隐约传来钟声,似乎在云雾中轻轻摇曳。

注释:

  1. 隔溪:隔着小溪。
  2. 茅屋:简陋的房屋。
  3. 开扉:指门敞开着。
  4. 缘(yuán):因为、由于的意思。
  5. 晴林昼打围:晴朗的日子里,人们到森林里去打猎。
  6. 野鹿饮泉山影动:野鹿在泉边饮水时,山林的影子也随着摇动起来。
  7. 幽禽(yōu qín):深幽之处的小鸟。
  8. 回事:往事,过去的事情。
  9. 斜阳:夕阳。
  10. 识:识别,知道。
  11. 上方:佛教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达到佛的最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过香积寺》中的前两句。它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一座茅屋半开着门,是因为阳光太过强烈才这样保护着里面的人。在明媚的阳光下,人们在森林中狩猎,野鹿饮水时激起了水花,山林的影子也随之晃动。鸟儿从森林中飞出来,岸边的花朵随风飘落。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用手法。这种手法被称为“寓景于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波动。
    诗中还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