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必观澜,听潮每听音。
乃于无声处,见此天地心。
方其潮未上,大江一蹄涔。
将耳欲听之,寥寥杳难寻。
及夫潮既落,汹涌成消沉。
又复以耳听,默默真如喑。
惟于初至时,辟阖阳与阴。
吹地殷鼙鼓,从风鉴铁金。
之子于此轩,危坐正其襟。
悟兹寂感理,阅尽古与今。
已无言语述,况著丹青临。
我听不以耳,孰知听逾深。
拟将布声意,写入无弦琴。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听潮轩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第一联:“观水必观澜,听潮每听音。”
- 注释:观察水面一定要观察水波的波动,聆听潮汐的声音。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观察事物时要注意细节,尤其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在自然界中,水波的波动往往能反映出水体的整体状态,而潮汐的声音则是自然界的一种独特的音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欣赏。
第二联:“乃于无声处,见此天地心。”
- 注释: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天地的精神。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人们往往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这里的“天地心”指的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
第三联:“方其潮未上,大江一蹄涔。”
- 注释:当潮水还没有上涨的时候,江面上的水只是浅浅的一层。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潮水的涨落过程。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一蹄涔”这个形象的词汇来形容潮水的涨落,给人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感觉。这种描写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具有画面感,能够让人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第四联:“将耳欲听之,寥寥杳难寻。”
- 注释:想要倾听它,却只能听到一点点,而且难以捕捉到它的全貌。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的感慨。在这里,“寥寥”一词形容声音的微弱,而“杳难寻”则表达了想要寻找声音但始终无法找到的感觉。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对于事物本质的探求和对于真理的追寻。
第五联:“及夫潮既落,汹涌成消沉。”
- 注释:等到潮水退去,汹涌澎湃的景象变得平静而深沉。
-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潮水退去后的宁静景象。在这里,“汹涌成消沉”描绘了潮水退去后留下的一片寂静和深沉。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富有层次感,也更加引人深思。
第六联:“又复以耳听,默默真如喑。”
- 注释:再次用耳朵聆听,沉默得仿佛什么都听不见。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沉默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默然”形容诗人内心的静默和深沉,而“如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感觉的深沉和难以言喻。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对于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
第七联:“惟于初至时,辟阖阳与阴。”
- 注释:只有当潮水刚刚到达的时候,才能看到阴阳的对立和转化。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阴阳转换的观察和理解。在这里,“辟阖”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而“阳与阴”则代表了事物发展中的两个对立面。这两句诗通过对阴阳变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认识。
第八联:“吹地殷鼙鼓,从风鉴铁金。”
- 注释:风吹过大地,发出响亮的鼓声,如同铁砧上敲打出的声音一样。
- 赏析: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在这里,“殷鼙鼓”形容鼓声的响亮,而“铁金”则形容金属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响。这种描写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具有画面感,也更加生动有趣。
第九联:“之子于此轩,危坐正其襟。”
- 注释:这位年轻人坐在这间轩室里,端端正正地坐着。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年轻人端庄严肃的形象。在这里,“危坐”形容年轻人坐姿端正,而“正其襟”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严肃和专注。这两句诗通过对年轻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十联:“悟兹寂感理,阅尽古与今。”
- 注释:领悟这寂静中蕴含的哲理,经历过无数古往今来的变化。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在这里,“悟兹寂感理”指的是领悟到寂静中蕴藏的哲理,而“阅尽古与今”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这种表述方式使得诗句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深度。
第十一联:“已无言语述,况著丹青临。”
- 注释: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更何况要用丹青绘画来表现。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无力感。在这里,“已无言语述”指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况著丹青临”则进一步强调了用丹青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困难。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对于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无奈和挫败感。
第十二联:“我听不以耳,孰知听逾深。”
- 注释:我聆听并不依赖耳朵,谁能知道聆听的过程越加深远。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聆听方式的思考。在这里,“我听不以耳”指的是通过其他感官来聆听,而不是仅仅依赖耳朵。而“孰知听逾深”则进一步强调了聆听的过程越加深入,让人更加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内涵。这种表述方式使得诗句更加具有哲理性和深邃感。
第十三联:“拟将布声意,写入无弦琴。”
- 注释:打算把声音的意义传达出去,就像把无弦琴上的音符写下来。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和文字表达的思考。在这里,诗人将声音的意义比作无弦琴上的音符,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音乐和文字表达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