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日以变,山色日以新。
举杯试问山,古今阅几人。
我非山主人,聊为山之宾。
杖可入幽险,诗能写清淳。
但恐我他适,山乎尔谁邻。

神山避暑晚行田间用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为韵

我发日以变,山色日以新。

我:我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举杯试问山,古今阅几人。

举杯:举起酒杯。试问:试探性地问。山:山中的树木或风景。古:古代。今:现在。阅:经历。几人:有多少人经历过。

我非山主人,聊为山之宾。

我:不是山的主人,仅仅是在山中作客的人。主:主人。宾:客人。

杖可入幽险,诗能写清淳。

杖:拐杖。幽险:偏僻险峻的地方。诗:诗歌。清:清新。淳:质朴。

但恐我他适,山乎尔谁邻。

但:只是。恐:恐怕。他:其他的。适:适宜。山乎:难道。尔:你。谁:谁。邻:邻居。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的诗歌。诗人用陶渊明的诗句作为韵脚,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句“我发日以变,山色日以新”,诗人感叹自己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山的颜色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欣赏。

诗人通过“举杯试问山,古今阅几人”来表达自己对山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山中的树木和风景是历经千百年不变的,因此他不禁想试探性地问,古今有几人能够经历如此?这既是对古人的敬仰,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

诗人通过“我非山主人,聊为山之宾”来表达自己与山的关系。他认为,虽然自己不是山的主人,却也可以成为山的客人,这是一种超越身份地位的境界。

诗人用“杖可入幽险,诗能写清淳”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他认为,即使身处于幽险之地,也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清新自然的赞美和追求。

诗人以“但恐我他适,山乎尔谁邻”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他担心自己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离开山,那么山又会成为谁的邻居呢?这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对大自然永恒不变的赞美。

整首诗以陶渊明的诗句为韵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通过反复的吟诵,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展现,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