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多战斗,渐老更流离。
江雨春帆重,城云暮鼓低。
边烽光惨淡,客枕意凄迷。
此夜还乡梦,春风楚水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重点字词有:频年:多年(连词),指战乱频繁的年代;流离:流浪,漂泊。
【答案】
诗句释义:多年来战争不断,如今又因战乱而四处流离失所。江面上春日的帆影显得更加沉重,城头上暮霭中的鼓声低沉而悠长。边塞烽火映照出惨淡的景色,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令人心碎。今夜又是归家的梦,在春风中我回到了遥远的家乡。译文:多年来战火纷扰,如今又因战乱而四处流离。江面上春日的帆影显得更加沉重,城头上暮霭中的鼓声低沉而悠长。边塞烽火映照出惨淡的景色,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令人心碎。今夜又是归家的梦,在春风中我回到了遥远的家乡。赏析: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从自己“频年多战斗”和“渐老更流离”的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在战乱中飘泊不定、辗转四方的辛酸苦楚。开头二句是说:多年战争不止,自己又因战乱而到处流亡。首句点出“频年多战斗”,表明了作者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与第二句的“渐老更流离”相照应。“频年”与“更”都是强调时间的长久。接着两句写江上春帆,暗示了自己身在异乡,不能回家的苦闷心情。“春帆”是江南春季特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用它来比喻自己在外漂泊的时间之长。“重”字既形容春天雨后空气湿润,也表现了春日里风大船重的特点。这一句写出了江南春景给人的感受,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城云暮鼓低”,以傍晚的城头传来低沉悠长的鼓声作结,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这句写景,暗含着作者对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的同情。最后两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边烽光惨淡,客枕意凄迷”,是说自己虽然身处战乱之地,但时时看到边疆上的烽烟四起,想到战事不断,心中自然不免有些凄迷和伤感。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战国策》记载,燕国太子丹入秦请秦王退兵,被秦王拒绝。太子丹回到秦国后,派荆轲刺杀秦王,未果。太子丹逃回赵国。秦王发兵攻打燕国,燕王喜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割让土地给燕国的条件,齐王想用长安君作人质。后来齐国进攻失败而回,把长安君送往赵国作为人质。后来,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临死前告诉燕丹,燕丹的儿子赢政将来一定会灭掉秦国。赢政果然杀了秦国国君。这里所说的“边烽”,即北方边境上的烽火,用来比喻战火连绵不断。“客枕意凄迷”,意思是说由于战争的缘故,自己不能安眠,思绪万千。这两句写自己因战乱而思念故乡,心情十分忧郁惆怅。全诗紧扣题目“道中”二字展开。“昆山道中”是指诗人在昆山一带的道路上行进。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奔波,战乱不息;颔联写旅途所见,江面春帆沉重,暮色中城头战鼓声低;颈联写战乱中烽火四起,客中思乡心切;尾联写旅途思归情深,盼望早日回到故乡,在春风中重温家乡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