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雨中至,邀我游山作。
自非冥寂徒,孰遣纷华落。
方春乃发轫,残雪犹映薄。
随云度神皋,披烟望灵岳。
晞沐朝阳谷,照影清冰壑。
淹留皆隐沦,往返必恬漠。
惟应樵与牧,逢时得奇药。
归来虽未期,鬓发终如昨。
【译文】
雨中的高人来访,邀我去游山赏景。
不是冥寂的僧人,谁遣繁华落尽?
正当春暖花开时,才发驾启程远行,
残雪犹映薄暮时分。
随云度神皋,披烟望灵岳。
晞沐朝阳谷,照影清冰壑。
淹留皆隐沦,往返必恬漠。
惟应樵与牧,逢时得奇药。
归来虽未期,鬓发终如昨。
【注释】
高人:高士。
冥寂:指心无杂念。
方春乃发轫(lén):春天开始出发。发轫,驾车出行。比喻开始做事或行动。
神皋(gāo):神山上的山岗。
晞沐(xī mù):洗头发,梳洗。晞,同“曦”,日出的意思。
朝阳谷:朝阳山的山谷,这里借指山林。
灵岳:名山。
耆(qí)老:年高德尊的老人。
樵(qiáo):砍柴人。
牧(mù):放牧的人。
耆老:老人。
遇奇药:遇到神奇的药物。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在送别友人去游山时,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又寄寓着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第一句写友人到来的时间和方式。“高人”即高雅之士,“雨中”表明来者是在风雨之中,“至”字写出了朋友的到来给作者带来了惊喜。“邀我游山作”一句表明诗人被邀请去游玩。“作”,通“坐”,坐着。这句意思是说:我被邀请坐下来一同游览山中美景。
第二句是说,如果不是像他那样冥寂的和尚,谁能把世间的繁华都看破呢?“冥寂”是佛教用语,指心无杂念、超然物外的境界。“冥寂徒”即超然物外的僧人,“孰遣”即“何曾”,“纷华落”即繁华落尽,这里表示世俗的一切已经过去。“孰遣”二字表明只有像他这样冥寂的僧人才能做到如此洒脱。
第三句是说,正当春暖花开时节的时候,才发驾启程远行。“残雪犹映薄暮时分”,是说虽然春光明媚,但残雪依然映照着傍晚时分的天空,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这里的“残”字表现出一种时间上的对比。
第四句是说,随云度神皋,披烟望灵岳。这里的“神皋”指神山上的山岗,“灵岳”则指著名的灵山,也就是今天的黄山。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山水画卷,充满了诗意。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云彩比作有感情的生物,能够随风飘动;把烟比作有感情的生物,能够弥漫天空。通过这样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而后面的“披烟望灵岳”则是说在云雾缭绕之中,仰望着那座雄伟壮丽的灵山——现在的黄山。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五句是说,在清晨的阳光下洗发梳理,照见自己的倒影在清凉的溪水中显得格外清晰。这里的“朝阳谷”指的是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山谷,“清冰壑”则是指清澈见底的溪流沟壑。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之中。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第六句是说,在山间徜徉徘徊了很久,最后回到了村里。这里的“淹留”是指逗留、徘徊的意思,“隐沦”则是指隐居山林的生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第七句是说,来回行走必然是心情舒畅的。这里的“恬漠”是指心情平和、宁静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逃避。
第八句是说,只有那些樵夫和牧人,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神奇的药物。这里的“逢时”是指适时地遇到了合适的机会,“得奇药”则是说得到了珍贵的药物。这两句话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生命奥秘的敬畏之情。
尽管归来的时间尚未确定,但鬓发终究还是如同昔日一般乌黑。这里的“未期”是指未来的事情尚未确定,“鬓发终如昨”则是指鬓发终究还是如同昔日一般乌黑。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和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