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之月春始和,陌头柳色黄如鹅。
落梅纷纷稍觉多,白日炯炯曜绮罗。
曜绮罗,日渐长,春风庭院花草香。
十六初过上元节,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卜心自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结成羊肠肠反断,惆怅春闺坐长叹。
强持薄怒娇且羞,折花倒插金钗头。

【注】:羊肠:织品名。“结”为编织之意。

孟春之月,孟春的正月。

春始和,春天刚刚开始和谐。

陌头柳色黄如鹅,路旁的柳树颜色像黄色的鹅羽那样鲜亮。

落梅纷纷稍觉多,飘落的梅花渐渐增多些。

白日炯炯曜绮罗,白花花的太阳照在绚丽多彩的绸缎上。

曜绮罗,日渐长,日光照射下,绸缎越发鲜艳。

春风庭院花草香,春风拂动庭院里草木花卉散发芳香。

十六初过上元节,正月十六过了元宵节。

家家女儿结羊肠,每家每户的年轻女子都系上了用羊肠制成的腰带。

含情暗卜心自语,含着情感暗暗地在心里诉说心事。

何时得似双鸳鸯?何时能够像那对鸳鸯一样恩爱。

结成羊肠肠反断,结成的腰带反而断了。

惆怅春闺坐长叹,惆怅地叹息着坐在春闺中。

强持薄怒娇且羞,勉强忍着愤怒又显得娇媚。

折花倒插金钗头,把鲜花插到金钗上。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佳节。当时,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直逼京城长安,形势十分严重。诗人在长安家中,看到家人团聚,而自己却身陷贼军之中,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充满怨愤、哀伤之情的七言绝句。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层。前四句写长安城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中四句写长安城中妇女们欢度元宵的情景;后四句写诗人在长安城中思念妻子的情怀。

首句“孟春之月春始和”,交代了时间是农历正月初春时节。“春始和”表明此时正是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之时。次句“陌头柳色黄如鹅”,描绘了京城长安陌头柳树的颜色,色彩明丽,犹如鹅黄。第三句描写了京城长安路上的行人:“落梅纷纷稍觉多。”这句的意思是随着人们踏青赏景的脚步,京城长安路上飘洒下来的梅花逐渐多起来,也即意味着春天到来。第四句“白日炯炯曜绮罗”,则描写了京城长安城里的繁华景象,阳光照耀之下,华丽的丝绸织物更加耀眼夺目。这两句诗描绘了京城长安城的景色之美,为后文写京城长安城中妇女们欢度元宵节做铺垫。

中间四句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即京城长安城中妇女们欢度元宵节的场景。诗人以“十六初过上元节”开头,交代了元宵节的具体时间,即农历正月十六这天,是一年一度的上元之夜。“家家女儿结羊肠”一句,则点明了主题:京城长安城中的年轻女子们都系上了用羊肠制成的腰带,用以束紧裙腰。这一句中的“结”字,既是“系”、“编”的意思,又是“结”的意思,可见其用字之巧。接着,诗人又写到年轻女子们在灯下互相倾诉心事:“含情暗卜心自语”,“暗自交谈”、“暗自诉说”。然而,她们的心情却是复杂难言、矛盾重重的:一方面渴望爱情的美好与甜蜜;另一方面又害怕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不幸。最后一句“何时得似双鸳鸯”,则是年轻女子们心中最隐秘的情感秘密——她期待着与心爱的人永远地生活在一起,就像那对恩爱的鸳鸯一样幸福美满。

末四句则描写了诗人自己被囚禁在家中、思念远方妻子的情怀。“结成羊肠肠反断”一句中的“结成”二字,既指系上了用羊肠制成的腰带,也暗示了诗人与妻子的夫妻关系已经破裂。而“肠反断”则是指夫妻关系的彻底决裂,即丈夫被迫离开妻子而去。“惆怅春闺坐长叹”,则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妻子而感到惆怅不安的内心感受。最后一句“强持薄怒娇且羞”,则写出了诗人在思念妻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强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表现出他内心的无奈与辛酸。最后一句“折花倒插金钗头”,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折磨。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通过描写京城长安城中妇女们欢度元宵节的情景以及诗人被囚禁在家中思念妻子的情怀,展现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同时,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形象生动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