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坐百态,晓起俱不然。
奈何不自悟,扰扰欲胜天。
效颦冀见好,反以丑取捐。
劳心苟无益,何如信吾缘?
诗句解释
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并引: 这一句提到了《浮云道院诗》和相关引用。浮云可能指的是诗歌的风格或主题。《道院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通常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而“并引”则表明这首诗与其他作品有关。
静夜坐百态,晓起俱不然: 描述了在静夜时分坐着观察到的多种景象和现象。这里可能指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领悟生活的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奈何不自悟: 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困惑的情感,暗示了对生活中某些事情无法理解或掌握的无奈感。
扰扰欲胜天: 描述了人们试图超越自然的野心或欲望。这里的“扰扰”(繁忙、纷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常常受到冲突和对立。
效颦冀见好: 尝试模仿别人的行为以期获得认可或成功。这里的“效颦”比喻模仿他人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含有讽刺意味。
反以丑取捐: 结果反而因为外表不美或不符合某种标准而被排斥或抛弃。这里强调了一种因非本质特点而被淘汰或不被接受的情况。
劳心苟无益: 表示虽然投入大量心思,但最终可能没有实际益处。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即付出了努力但未能获得回报。
何如信吾缘: 提出疑问,是否应该相信命运或偶然性?这反映了对于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辩证思考,以及对于人生道路中各种选择和机会的思考。
译文
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并引
静夜坐百态,晓起俱不然
何苦要自我觉醒,却陷入混乱想要胜过天地
模仿别人以求得赞许,最终反被丑陋所淘汰
耗费心神却徒劳无功,不如信任我的命运
赏析
此诗通过一系列反思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社会及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认识。诗人通过观察静夜的自然变化,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进而质疑盲目模仿他人、努力却未得到认可的无效努力,以及依赖命运而非自我奋斗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首表达自我反省、批判现实和倡导内在成长的作品。它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外在的努力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觉醒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