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我头上巾,漉此壶中酒。
糟粕既已无,渣滓复何有?
陶然见天真,长风起高柳。
【注释】
渊明漉酒巾:陶渊明漉取头上的头巾,用来过滤壶中的酒。
脱我头上巾,漉此壶中酒:脱下我的帽子(象征世俗的名利),用它来过滤壶里的酒。
糟粕既已无,渣滓复何有?:糟粕既然已经被排除,渣滓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陶然见天真,长风起高柳:陶渊明感到自己回到了纯真自然的本性,那浩荡的大风吹起了高高的柳树。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生活困顿潦倒,于是写下这首《答庞公处士》诗以自解。全诗四句,前二句写脱冕漉酒;后二句写弃渣存精、返璞归真。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脱”与“漉”这两个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首句“脱我头上巾”,是说脱下了世俗所戴的高冠,表示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羁绊,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这两句看似平淡,但诗人却用得非常巧妙。他巧妙地运用了“巾”这个字。古代文人雅士多爱佩戴头巾,如晋代王羲之曾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中有“时人以为笔力敌钟张”之语。而诗人则将这一习惯用于官场,可见其志不在宦场。所以,这第一句就写出了诗人脱冕的缘由,也暗示了第二句“漉此壶中酒”。这里,诗人把漉酒的动作比作了脱冕的动作,都带有一种潇洒、自如的情感色彩。
第二句“漉此壶中酒”,是说从壶中漉出美酒。这里的“壶”也是诗人特意选取的一个关键词。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引壶觞以自酌”之句,可见他经常饮酒,且善于饮。这一句是说诗人用头上的巾漉出酒来饮用。
第三句“糟粕既已无”,“糟粕”指的是酒中无用的杂质,即世俗的名利和虚伪的人情世态。这里,诗人用了一个“既”字,表示已经全部去掉,连带“渣滓”也不复存在了,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恶之情。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说酒,实际上是在说人世,表现了诗人厌弃尘嚣、回归自然的思想。
第四句“渣滓复何有”,意思是说世俗的名利、人情世态已经全都抛弃了,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这里的“何有”是指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诗人决心摒弃世俗名利,过一种清高淡泊的生活。同时,这也是诗人自我解脱的一种方式,他通过弃渣存精、返璞归真的过程,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最后一句“陶然见天真”,意思是说陶渊明感到自己回到了纯真自然的本性。这里的“陶然”是指愉快自足的样子,“天真”则是指大自然的美好和纯净。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解释和补充,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追求自由、追求真我的精神境界。
最后一句“长风起高柳”,意思是说浩荡的长风拂动着高高的大柳树。这里的“长风”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或气候等现象,而大柳树则是生长于大自然之中的景物,象征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命。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神奇。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内心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