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宦长为客,虚名不救贫。
又看新过雁,仍是未归人。
茅屋寒谁补,柴车晚自巾。
清云有知己,潦倒若为亲。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薄宦长为客,虚名不救贫。又看新过雁,仍是未归人。茅屋寒谁补,柴车晚自巾。清云有知己,潦倒若为亲。
注释:
- 薄宦长为客:薄宦,指地位卑微的官位;长为客,表示长期在外漂泊。2. 虚名不救贫:虚名,指虚假的名声;救贫,指挽救贫困。3. 又看新过雁:又,表示又一次;新过,表示新的;雁,指大雁。4. 仍是未归人:仍然是没有回家的人。5. 茅屋寒谁补:茅屋,指简陋的房子;谁补,表示谁来修补。6. 柴车晚自巾:柴车,指用柴火烧的车;晚自巾,表示晚上自己擦拭车巾。7. 清云有知己:清云,指清澈的天空或云雾;知己,指知心朋友。8. 潦倒若为亲:潦倒,指失意、落魄的样子;若为亲,表示如果能够亲近。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鲜于枢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共三首。每首都围绕着“晚秋”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绘晚秋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知音难求的无奈。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薄宦长为客,虚名不救贫”,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困境。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常常漂泊在外,而那些虚假的名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财富。这种生活状态让人感到失落和无助。接着,第三句“又看新过雁,仍是未归人”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虽然又看到了迁徙的大雁,但它们依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这句话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又暗示了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第二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前两句“地静莓苔合,心闲落叶深”,描绘了宁静的秋天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然而,后两句“炎方秋尚暑,水国昼多阴”则又展现了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在炎热的南方,秋天仍然很热,而水国(即江南地区)的白天则经常多云阴雨。这句诗既反映了季节的转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第三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身共宾鸿远,心同野鹤孤”,描述了自己像大雁一样远离家乡,与野鹤一样孤独。这既体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接下来两句“谋生知我拙,学稼任儿愚”,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挣扎。虽然试图通过学习和耕作来谋生,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困境。最后一句“清云有知己,潦倒若为亲”,则表达了自己渴望找到知音的心情和对自己落魄生活的无奈接受。尽管心中有志向和抱负,但现实的困境使得他不得不选择接受这样的生活。
这三首诗都是诗人在晚秋时节所创作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抒发,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还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元代诗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