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谒闾丘谒虎丘,幅巾藜杖兴悠悠。
飘萧白发三千丈,来往青山八十秋。
宝地近曾为战垒,剑池今复属禅流。
老松知我题诗意,也学生公石点头。

重游虎丘寺

不谒闾丘谒虎丘,幅巾藜杖兴悠悠。

飘萧白发三千丈,来往青山八十秋。

宝地近曾为战垒,剑池今复属禅流。

老松知我题诗意,也学生公石点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不谒闾丘谒虎丘: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思念之情。闾丘可能是指他的朋友或熟人,而虎丘则是他的常游之地。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2. 幅巾藜杖兴悠悠:描绘了诗人带着幅巾、拄藜杖悠然自得的样子。幅巾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头巾,藜杖则是古人行走时使用的拐杖,这里暗示了诗人在游览中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忘思考人生哲理。
  3. 飘萧白发三千丈:用飘萧来形容自己的白发,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苍老外貌。这里的“三千丈”既形容了白发之多,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4. 来往青山八十秋: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亲密的关系。这里的“青山”代表自然界的山峦,而“八十秋”则暗示了诗人与这些山峦相伴的时间之长。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情感上的寄托和共鸣。
  5. 宝地近曾为战垒,剑池今复属禅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的“战垒”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军事要塞,而“剑池”则是指古代的兵器库或练武场所。通过这两个词,诗人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曾经是战争和武力的象征,而现在却成为了佛教禅宗修行之地。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6. 老松知我题诗意,也学生公石点头: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老松作为自然界的代表,能够感知到诗人的心意和情感,这不仅是诗人对老松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同时,老松还像学生公石一样点头,表示赞同和理解,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感慨。通过对山水、战垒、剑池等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老松的形象和点头的动作也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人不禁对这首诗产生深深的敬意和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