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吴门东,暮宿锡山下。
隔墙语呜咽,云是流移者。
生来本村居,白首事耕稼。
居城仅期月,区区避兵马。
狂奴称老虎,咥人空四野。
城降人出关,方□虎遭呙。
里胥俄促人,负郭一网打。
监官驱上船,寸步不少假。
不知遣何之,骨肉忍相舍。
□□哭声悲,涕与泪交泻。
同行千数人,瘦骨皆□把。
铁索连系颈,俯首若喑哑。
天高恐未闻,尔悲知者寡。
【注释】
1.吴门:今苏州市。吴县,古称吴门,这里代指吴地。
2.锡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南。《春秋》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8年)越王勾践灭吴,迁都于此。山上有锡山寺,故名。
3.流移者:流亡在外的人。
4.生来本村居:出生就住在村子里。
5.白首事耕稼:直到老还从事耕田种地。
6.区区:谦辞,仅、仅仅。
7.狂奴:放荡不羁的青年。
8.虎:指老虎。
9.□(hú):通“胡”,形容人瘦弱。
10.尔悲知者寡:你的痛苦只有少数人知道。
【译文】
早上从吴门出发,晚上就宿于锡山之下。
隔墙有人哭泣,说那是逃难的人。
他们都是出生就住在村里,到了老都还从事耕种劳动。
住在城里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和兵祸。
那些青年放荡不羁,号称是老虎。
老虎吃人,但只吃光了四野,没有伤到人。
当城池投降后,人们被迫出关,那时老虎才凶猛起来。
差役们一会儿催促人们上船,一会儿又催着人们上岸。
监官驱使大家上船,连一步也不能耽搁。
不知道他们要带往何处,骨肉亲人忍心分别。
听到哭声,我不禁泪如雨下,鼻涕眼泪一齐流出。
同行的人中,有千数人都骨瘦如柴地拖着身体。
他们脖子上挂着铁索,低着头仿佛失声说不出话来。
天高云淡,恐怕也难以听见他们的哀鸣。
你们的痛苦只有少数人知道。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的作品。诗中通过一个流离失所者的口,诉说了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以及战争中人们的惨状。
诗歌开篇描绘了作者早晨离开家乡吴门、傍晚到达无锡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急切心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然后通过“隔墙语呜咽”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流离失所者悲苦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战乱中的无助与无奈。接下来诗人以“生来本村居”开头,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流离失所者与故乡深厚的情感联系。而“白首事耕稼”则揭示了他们在战乱中的艰辛生活和无法改变的命运。
中间四句主要描述了这些人生活在城市中的困境。由于战乱,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城市里,但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便被迫逃离。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破坏,更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妄之灾。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城中的居民们。他们虽然身处繁华的城市之中,但却如同被囚禁的野兽一般,失去了自由。这种对比鲜明的形象,使得诗人对战争的控诉更加强烈。同时,这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
最后三句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与反思。诗人指出,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战争的魔爪,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苦难。这种悲观的论调,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即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每个人都应该为战争付出代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