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须初揭。正社日停针,窗风鸣铁。懒自梳妆,乱挽鬟儿非滑。追想昨宵瞥见,有多少、动情谁说。枉在屏风背后,立歪罗袜。
听玉人言去苦难泄。任树上黄莺叹离别。强欲排余恨,反寸肠悲裂。试使侍儿挽住,想未离、画桥东折。传道行踪已远,但垂杨烟结。
【注释】
孤鸾:《离骚》有“鸾鸟凤皇,日以远兮”之句,这里借指屈原的冤屈。
虾须:用丝线制成的帘子,形似虾须。
正社日:即立春。
停针:停止缝纫。
窗风鸣铁:指窗外的风声和铁马的声音。
懒自梳妆:懒得梳妆打扮。
乱挽鬟儿:胡乱地挽起发髻。
非滑:不光滑。
追想:回想。
瞥见:一瞥间看见,指梦中所见。
谁说:谁能够说。
枉在屏风背后,立歪罗袜:白白地站在屏风的背后,却把脚丫子歪斜地放在一旁。
听玉人言去:倾听玉人离去的话语。
行踪已远:行迹已经消失。
但垂杨烟结:只有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
【赏析】
词作是一首抒情小令,写一位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全词从梦中醒来开始写起,由醒至梦,由实到虚,层层推进,曲尽其妙。
上片写女子醒来后的心情。“孤鸾”二字,点题;“虾须初揭”,写帘幕揭开时的情景,为下文梦境的描写作铺垫。“正社日停针”,指女子因梦见丈夫而停止了刺绣,“窗外风鸣铁”,则又暗示此时已是深夜。“懒自梳妆”三句,既写女子起床后的动作,又写出她的心情。“乱挽鬟儿非滑”,形容女子头发散乱的样子,也表现了她心情的烦躁。“追想”三句,写女子回忆与丈夫的欢会以及离别时的凄苦,“动情”二字,点明女子的感情。“枉在屏风背后”,写女子空等丈夫,不见其影,只得独自立于屏风之后,“立歪罗袜”一句,写女子站立不稳,以致把绣花鞋的鞋面都歪了,既表现出她思念丈夫的情态,也暗含了对丈夫的怨恨。此下“听玉人言去”三句,是对以上所写内容的总结。“任树上黄莺叹离别”,“黄莺”即《古诗十九首》之“黄鹄一去,白云千载”中的“黄鹄”。此言女子听到黄莺在树上啼叫,也感叹着别离的痛苦。“强欲排余恨,反寸肠悲裂。”二句,写女子虽然极力排除心中的痛苦,但最终还是悲伤欲绝。“试使侍儿挽住”,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画桥东折”三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一句,表明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离了自己。“但垂杨烟结”,写女子看到杨柳枝头挂满了柳絮,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垂杨”二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暗示了时间是在春天。
过片三句写女子的思绪。“孤鸾”二字,既是对上文“孤鸾”二字的概括,又暗寓了女子的身世和心绪。
下片写女子的梦境。“听玉人言去”,写女子听到玉人的言语。“行踪已远”,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但垂杨烟结”,写女子看到杨柳枝叶上挂着如烟的柳絮,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试使侍儿挽住”,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想未离”、“画桥东折”两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三句,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了。“但垂杨烟结”,写女子看到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试使侍儿挽住”,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想未离”三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三句,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了。“但垂杨烟结”三句,写女子看到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试使侍儿挽住”三句,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想未离”三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三句,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了。“但垂杨烟结”三句,写女子看到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试使侍儿挽住”三句,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想未离”三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三句,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了。“但垂杨烟结”三句,写女子看到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试使侍儿挽住”三句,写女子想叫贴身侍妾来劝慰自己,但侍妾却未能挽留住。“想未离”三句,写女子想象丈夫离去后的去向。“传道行踪已远”三句,写女子知道丈夫的行踪已经远去了。“但垂杨烟结”三句,写女子看到杨柳树枝上还弥漫着烟雾,便想到丈夫也一定远去了。
这首小令写得十分婉约含蓄。上片写女子从梦中醒来后的心情和神态。下片写她的梦境和对丈夫离去后的思念之情。全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曲折回环、一脉贯通、语言优美、感情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