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荆南人。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天宝六年,又中风雅古调科第一人。于吏部参选,据自恃才名,请受万年录事。流外官诉宰执,以为赤县是某等清要,据无媒,改涉县令。后仕历司议郎,终水部郎中。据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初好栖遁,居高山炼药。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老焉。有集今传。

【译文】

薛据,荆州人。在开元十九年(731)的王维榜上中进士。天宝六年,又中风雅古调科第一人。他参加吏部选官考试时,自以为才名出众,要求授给万年县的录事一职。流外官向宰执申诉,认为清要之职应该由他担任,薛据没有媒人引荐,改任涉县令。后来又做过司议郎、水部郎中等官职。薛据为人正直刚烈,有气魄,文章也如此。他曾经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照、谢灵运。开始喜欢隐居遁世,居住在高山炼药。晚年置别业终南山下老去了。有文集流传至今。

【注释】

据:人名。

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带。

开元十九年(731),唐玄宗举行殿试。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举行文举。

吏部:唐朝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等事务。

万年录事:指唐代京城长安万年县的县尉。

赤县:指唐朝京都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又称“京兆”,故地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司议郎:唐朝谏院中的官职,掌议论讽谏之事,相当于后来的御史大夫。

水部郎中:唐朝的官职名。

骨鲠:比喻人的直爽耿介。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薛据一生的经历和志趣。诗中通过记叙他在官场上的遭遇,表现了诗人骨鲠傲岸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况和风气。

开头两句交代诗人薛据的身份、经历。薛据出身于荆州,开元十九年登进士第,后在天宝年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其中一次是中风雅古调科的第一名。这说明薛据是一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

中间四句叙述诗人参加吏部选官考试,自恃才名而求取官职的事。诗人请求授给他万年县的录事一职,但没有得到满足。流外官诉称,清要之职应归他们所有,于是诗人被改授为涉县令。由于没有媒人介绍,他不能与宰相见面,只好放弃这个职位。这四句主要描写诗人因才高而遭挫折的情景。

最后四句写诗人晚年隐居的生活。他喜欢隐居山中炼丹修道,晚年则定居在终南山下。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朴实无华,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利、不趋世俗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清静自然的志趣,体现了他的隐逸思想和高尚人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