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安易以讦直自负,所诋者无非良善。以清要自高,所尚者无非鄙俗。名宦之志,老而益坚。诗书之文,懵而不习。本院所议,并明称典故,旁考时宜,虽曰从权,粗亦稽古,请依无议施行。
从之。安易又屡言陵庙事,词多鄙俚。晚岁进趋不已,时论嗤之。二年卒,年七十六。赠工部尚书。录其子承庆为国子博士,孙从政为太常寺奉礼郎。
论曰: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陈桥之事,人谓普及太宗先知其谋,理势或然。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范、王、魏三人罢相,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酧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当揆,献可替否,惟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馀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太原、幽州之役,终身以轻动为戒,后皆如其言。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他日窃视,乃《鲁论》耳。昔傅说告商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普为谋国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龟圣模,宋之为治,气象醇正,兹岂无助乎。晚年廷美、多逊之狱,大为太宗盛德之累,而普与有力焉。岂其学力之有限而犹有患失之心欤。君子惜之。
诗句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稔官吏日常事务但学问不多。他成为宰相后,在太祖的劝勉下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晚年,他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表现出对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
注释
- 赵普:宋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谋臣。
- 字:“则平”是赵普的字。
- 幽州蓟人:赵普出生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
- 世宗用兵淮上:指的是宋太宗时期的军事行动。
- 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范质是当时的宰相,他推荐赵普参与军事。
- 太祖尝与语:宋太祖曾与赵普交谈。
- 陈桥:陈桥兵变,即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事件。
- 佐命功:指帮助太祖建立宋朝立下大功。
- 右谏议大夫:官职名,负责向皇帝提出谏言。
- 枢密直学士:枢密使的助理官员,负责处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 微行过功臣家:宋太祖经常微服私行访察功臣之家。
- 普每退朝:每次退朝时都不敢脱去官服。
- 风雪中迎拜:大雪中赵普冒着风雪迎接宋太祖。
- 已约晋王矣:已经约定了让赵普辅佐晋王。
- 太原:指五代十国时的割据政权,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 西、北二面:指太原的两个方向。
- 独当之:独自承担重要责任。
- 试卿尔:考验你吧。
- 侧微:地位较低。
- 普从之游:赵普曾跟随太祖学习。
- 天下大事:指国家的治理大事。
- 手不释卷:形容非常勤奋好学。
- 深沉刚正:性格沉着严肃。
- 妒忌刻薄:有时显得嫉妒刻薄。
- 法治精神:指坚持法律原则和公正执法的精神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赵普的一生,展现了他从一个熟悉吏事的文官成长为一个深谙治国理政的智者的过程。赵普年轻时虽然学识有限,但在成为宰相后,他通过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精通国家大事的谋臣。他的一生体现了他对法治的执着追求,即使在微行访察功臣之家时也不忘读书,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坚定的信念。诗中的“手不释卷”和“深沉刚正”等词汇都生动描绘了赵普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准则,使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