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无宰相署敕,普以为言,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普曰“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窦仪曰“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令署以赐普。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是日,普兼监修国史。命薛居正、吕馀庆参知政事以副之,不宣制,班在宰相后,不知印,不预奏事,不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先是,宰相兼敕,皆用内制,普相止用敕,非旧典也。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库卿尔”

诗句

1. 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解析:此句描述在乾德二年,范质等三位宰相被同时免去职务后,赵普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宰相之一;平章事是宰相的职务;集贤殿大学士是皇帝的顾问和顾问官。

2. 中书无宰相署敕,普以为言,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

解析:此句表明在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诏书的情况下,赵普向宋太祖进言,太祖回应说:“你只要进献诏书,朕为你签署如何?”这句话体现了太祖对赵普的信任。

3. 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窦仪曰“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

解析:此句讲述宋太祖让翰林学士查找历史资料,窦仪发现皇弟担任开封府尹,并兼任同平章事,暗示了这一位置的重要性。

4. 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

解析:赵普上任之后,被宋太祖视为左膀右臂,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的意见都被宋太祖采纳。

5. 是日,普兼监修国史。

解析:在这一天,赵普兼任监修国史的职务。监修国史是古代官职的一种,负责记录国家的历史事件。

6. 命薛居正、吕馀庆参知政事以副之,不宣制,班在宰相后,不知印,不预奏事,不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

解析:此句描述了宋太祖任命薛居正和吕馀庆为参知政事来辅助赵普,但他们没有宣旨的权力,地位在宰相之后,不拥有印章,不参与决策,只是执行皇帝的命令。

7. 先是,宰相兼敕,皆用内制,普相止用敕,非旧典也。

解析:在此之前,宰相在处理敕令时都使用内制,而赵普则只使用敕令,这是不遵循旧有的制度。

译文

1. 乾德二年(960年),当范质等人被同时免去职务后,赵普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解析:赵普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2. 中书省没有人能够签署诏令,赵普为此向宋太祖进言,宋太祖回答说:“你只要进献诏令,我为你签署。”

解析:宋太祖信任赵普,让他不必亲自签署诏令。

3. 宋太祖让翰林学士研究历史资料,窦仪发现皇弟兼任开封府尹,并且担任同平章事。

解析:窦仪发现皇弟担任开封府尹以及同平章事的重要职位,暗示了这一职位的重要性。

4. 赵普上任后被宋太祖视为左膀右臂,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由他决定。

解析:赵普被视为宋太祖的得力助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由他来决定。

5. 这天,赵普兼任监修国史。

解析:赵普兼任了监修国史的职务。

6. 宋太祖命薛居正、吕馀庆担任参知政事来辅佐赵普,他们没有宣旨的权利,地位在宰相之后,不拥有印章,不参与决策,只是按照命令行事。

解析:薛居正和吕馀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以辅佐赵普,但他们并没有宣旨的权利,地位在宰相之后,没有自己的印章,不参与决策,只是按照命令行事。

7. 此前,宰相在处理敕令时都是使用内制,而赵普则只使用敕令。这是不符合旧有的制度的。

解析:之前,宰相在使用敕令时都是使用内制,但赵普则只使用敕令,这不符合以往的传统做法。

注释

  • 乾德二年:宋太祖年号。
  • 范质等:指前宰相范质、王溥和冯道。
  • 门下侍郎:宰相之一。
  • 平章事:宰相之一。
  • 集贤殿大学士:顾问官。
  • 晋王:晋王赵光义,即宋太宗。
  • 太原:宋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 库卿:古代官职。
  • 重裀:厚重的铺垫物。
  • 炽炭烧肉:用火炉烤火。
  • 嫂呼之:妻子叫他哥哥。
  • “吾意正如此”:宋太祖的意思正是如此。
  • 特库卿尔:特别的是给库卿的待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