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宋琪对曰“昨日普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馀年,无阶上答,庶希来世得效犬马力。臣昨闻普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两全”
雍熙三年春,大军出讨幽蓟,久未班师,普手疏谏曰:
伏睹今春出师,将以收复关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然晦朔屡更,荐臻炎夏,飞挽日繁,战斗未息,老师费财,诚无益也。
伏念陛下自剪平太原,怀徕闽、浙,混一诸夏,大振英声,十年之间,遂臻广济。远人不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窃虑邪谄之辈,蒙蔽睿聪,致兴无名之师,深蹈不测之地。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无崇献明皇十事,忠言至论,可举而行。伏望万机之暇,一赐观览,其失未远,虽悔可追。
诗句:
1. 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宋琪对曰“昨日普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馀年,无阶上答,庶希来世得效犬马力。臣昨闻普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两全”
2. 雍熙三年春,大军出讨幽蓟,久未班师,普手疏谏曰:伏睹今春出师,将以收复关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然晦朔屡更,荐臻炎夏,飞挽日繁,战斗未息,老师费财,诚无益也。伏念陛下自剪平太原,怀徕闽、浙,混一诸夏,大振英声,十年之间,遂臻广济。远人不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窃虑邪谄之辈,蒙蔽睿聪,致兴无名之师,深蹈不测之地。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无崇献明皇十事,忠言至论,可举而行。伏望万机之暇,一赐观览,其失未远,虽悔可追。
译文:
1. 赵普在八年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为他写了一首诗作为送别礼物,赵普接过诗后流下了泪水,说:“陛下赐给我的这首诗,应当刻写下来,与我死后的骨头一起埋在泉水之下。”皇帝被他的真情感动了。第二天,他对宰相们说:“普为国家立了功,我过去与他交往过,现在他年纪大了,我不让他再处理朝政事务,找个合适的地方安置他,用诗歌来引导他的思想。赵普感激落泪,我也被他感动落泪。”
2. 雍熙三年春天,朝廷出兵讨伐幽蓟,长期没有回师的消息,赵普上奏疏劝阻说:看到今年的春天出兵,目的是为了收复关外地区,屡次听说取得胜利的消息,让人民感到欣慰。但连续几个阴历月都没有变,已经进入了夏季,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战争还没有结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财物,实际上并没有好处。考虑到陛下您亲自平定了太原、安抚了闽、浙等地区、统一了各个地方、声名远扬、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方的人都还未归附,自古以来的圣明君王都是置之度外,这有什么值得介意的呢?担心的是那些奸佞之辈蒙蔽了皇上的聪明才智,导致发动不必要的战争,深入危险之地。臣下翻阅典籍,知道古代的一些贤臣曾提出过一些建议,如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徐乐、严安等人提出的上书以及唐相姚无崇提出的《唐明皇十事》,这些忠诚的建议是值得听取的。希望陛下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阅读这些建议,如果还有遗漏和错误的话,虽然后悔也是可以挽回的。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赵普的政治生涯和他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理念和行为。通过他与皇帝的交流和对话,可以看出赵普对国家的忠诚和忧虑,以及他对朝廷事务的关注和担忧。此外,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官场文化,以及他们在政治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