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北风吹战尘,还乡无复见乡人。
四郊荒草斜阳外,一树寒梅野水滨。
偶有新诗题甲子,勿惊初度过庚寅。
僧庐夜宿明朝别,默念莪蒿泪满巾。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王建(767-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少时家境贫困,曾为书生。大和(唐文宗年号,公元827—840年)年间,登进士第,曾任太府监主簿、县令等职,后出任蜀州刺史。他一生经历较丰富,有诗名。

此诗前半写归途之景;后半则抒怀乡之情。

“浩浩北风”二句,写归程之景。首句点出归家的时间——岁暮,“独归”二字写出了诗人孤独的心情。第二句以夸张的笔法写自己久别家乡的情景。“无复见乡人”是说久离家乡,再回家乡已无熟人可见了。一个“复”字,道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三句写自己身在四郊荒草斜阳外的荒凉之地,所见只有一片荒凉的野草。而在这荒凉之中,诗人又见到了一树傲立的寒梅,这使诗人感到欣慰。因为寒梅不畏严寒,傲雪凌霜,象征着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第四句是全诗的主旨。“新诗题甲子”,“新诗”即指作者所作的新诗。“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之一,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纪年的一种方法。这里指新诗的题目中带有甲子两个字。“勿惊初度庚寅”,庚寅是天干的第十位。诗人作诗时才刚过二十岁生日,故云“勿惊”。这是说自己二十岁的生日刚刚过去,还不要被吓着。最后两句写旅途中夜宿僧庐,第二天早晨就要离别。“僧庐夜宿”、“明朝别”表明了作者行程的匆促;“默念莪蒿泪满巾”,“峨”通“蒿”,指野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木,其叶细长,花黄色,根可食,也可入药。诗人将峨蒿比作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泪满巾”说明诗人内心非常痛苦。

此诗是一首七律,每句七个字,共四句,韵脚相同。全诗押韵,符合律诗特点。首句起韵,颔联、颈联、尾联都押平声韵(下平八庚韵)。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虚词,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自然。例如:“浩浩北风吹战尘,还乡无复见乡人。”“浩浩”,形容风势很大;“无复”,再也没有;“见”,看见。这些词语的使用都十分准确生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久客思归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