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先学圃,隙地垦榛芜。
一雨喧童稚,双畦逐老夫。
充厨先野菜,虚架代新瓠。
爱此同生意,何曾计有无。
【赏析】
此诗作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诗人时年四十岁,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此诗是一组杂咏,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入门先学圃”,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入门”即入门为官之意,“圃”指菜园或菜圃。诗人初到处州,便投身到这“入门先学圃”的实践中去。
“隙地垦榛芜”,意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开垦荒地,种植蔬菜。“隙地”指空闲地,“垦”是开垦,“榛芜”指野草。这两句说,他一进到任所,就立即动手,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以供官府和百姓食用,表现出他的勤政爱民之心。
“一雨喧童稚,双畦逐老夫”。下句是上句的补充说明,一解一结,自然流畅。“童稚”指儿童,“老夫”指老年的人。这两句说,下雨后,孩子们在田间嘻笑玩耍,而老人们则在田边忙碌着。“双畦”指两块菜地。“逐”指跟随,“老夫逐老夫”即老人们追随老人们。这两句写景生动传神,富有情趣,也表现了作者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思想感情。
“充厨先野菜,虚架代新瓠”。上句承接上面二句而来,进一步写自己如何关心百姓的生活。“充厨”就是将野生的蔬菜拿到厨房里来烹饪。“虚架”就是用竹筒、木条等做成架子,用来盛放新采来的野菜。“新瓠”是指新的葫芦类蔬菜。这两句说,为了解决官府和百姓的菜肴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让百姓种菜,然后拿到厨房里去烹饪;而自己则用竹筒、木条做架子,装盛野菜。这两句既写出了他的务实精神,也写出他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
“爱此同生意,何曾计有无。”上半句承接前面五句而来,下半句则是全诗的主题句,也是最后一句。“同生意”是指野生的蔬菜和野菜生长得十分茂盛,生机勃勃。“计有无”是指考虑这些野菜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无富余。“爱此同生意”即喜爱这种生长得非常旺盛的野生蔬菜和野菜。“何曾计有无”意思是说,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野菜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无富余,只是喜爱它们长得茂盛、生机勃勃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前面五句的概括。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的务实思想,也表达了他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在处州任职时关心百姓生活的情景,表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也抒发了他热爱人民、勤政爱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