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逢春未有诗,好春况与客心宜。
泥牛直去无寻处,水鹤何当得见时。
老眼生花书渐废,新毫添雪镜先知。
朝来欲就东风问,芳草年年忆著谁。
【解析】
此诗为“元和体”,全诗以“春”字为中心,写诗人在立春日偶有所感。前四句是第一联,诗人说:那可逢春(即遇春)却没有诗,好春(即春天)更适宜于客人的心情。第二联写泥牛直去无寻处,水鹤何当得见时。第三联写老眼生花书渐废,新毫添雪镜先知。第四联写:朝来欲向东风问,芳草年年忆著谁。
【译文】
那可逢春(即遇见春景)却没有诗,好春(即春天)更适宜于客人的心情。
泥牛直去无人寻找(指春天),水鹤何时能得见(即何时能见到春天)。
老眼生花(指眼睛花了,视力不好),读书渐废,新笔添雪,(指用新笔写字的)镜子先知道(指看到春天了)。
清晨想要询问东风是否已到(即春天来了没有),芳草年年都怀念着春天(即春天来了又走了)。
赏析:
首联两句,“那可逢春未有诗,好春况与客心宜。”点题立意,表明诗人是在春天到来之际偶有所感,而这种感受却难以用诗来表达。“那可逢春”一句中的“那”字,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未有诗”一句中的“无”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失望。“好春况与客心宜”,这句中的“好”字表明了春天的美好,而“况”字则表示了这种美好的心情正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吻合。这里的“客心”指的是游子之心,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将诗人在春天到来之际所感受到的喜悦与失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了下文。
颔联两句,“泥牛直去无寻处,水鹤何当得见时。”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泥牛、水鹤与春天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其中,“泥牛直去无寻处”中的“泥牛”指的是耕牛,暗示了农民在春耕时节辛勤劳作的情景;“无寻处”则表示这种景象已经消失,不再可见。“水鹤何当得见时”中的“水鹤”指的是白鹤,象征着高洁、脱俗的品质;“何当得见时”则表示这种品质难以实现。这两句诗通过对泥牛和水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美好景色的向往之情。
颈联两句,“老眼生花书渐废,新毫添雪镜先知。”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老眼生花、新毫添雪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老眼生花”中的“老眼”指的是老年人的眼睛,暗示了岁月的痕迹;“生花”则表示了春天的到来使得这些痕迹消失了。“书渐废”中的“废”字表示了作者对于阅读的兴趣减弱;“新毫添雪”中的“新毫”指的是新笔,象征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兴致;“添雪”则表示这种兴致逐渐加深。这两句诗通过对老眼生花、新毫添雪的画面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尾联两句,“朝来欲就东风问,芳草年年忆著谁。”这两句诗通过描述早晨想要询问东风的情况以及回忆着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不舍和思念之情。“朝来欲就东风问”中的“东风”指的是春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问”字则表示了作者想要了解关于春天的消息。“芳草年年忆著谁”中的“芳草”指的是春天的美景;“忆著谁”则表示了作者对于春天美景的回忆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东风和芳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景象、感受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