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如飞蓬,出门掉两臂。
空囊贮太虚,浮云行大地。
何物紧相随,脚底烟岚气。
违山一百日,不觉秋风至。
归来见故人,笑我须眉异。
窘步涉丘园,荆棘集如猬。
饥虎伺人餐,猰犬当路吠。
忧来不能语,猛忍风前泪。
且复入我室,还坐心如醉。
残书纷满床,大半尘埃积。
夜灯鉴孤影,形影和灯睡。
隔桥磬一声,唤醒归人寐。
多谢击磬翁,微言昨相示。
却起诵来篇,眼暗不识字。
【注】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诗人在江西任职期间,与友人王正之、王正仲相会。
“兵后还山答邻僧见讯”句:这是对前一年冬,因避金兵而隐居衡岳(今湖南衡阳)的邻居和尚的来信的复信。首联写自己如飞蓬般漂泊不定。
“出门掉两臂”句:形容自己像断了双臂的人一样,不能自由行动。颔联说空囊中只有太虚之气。
“何物紧相随,脚底烟岚气”:指脚底的荆棘丛。颈联写自己的窘困处境。
“违山一百日,不觉秋风至”:说自己离开衡岳一百天了,却未觉察到深秋已至。尾联写自己回到家乡,见到故人,他们笑我的须眉都变了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酬和词。诗人在江西时与王正之、王正仲相会。两人都是诗人的朋友,而且当时他们都隐居在庐山一带。这首诗是诗人给王正之、王正仲的回信。诗题是“兵后还山答邻僧”,即答王正之的《过南楼见招》一诗。
开头两句“此身如飞蓬,出门掉两臂。”诗人用飞蓬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身世,用掉了“两臂”来说明自己的穷困。这两句话,既表达了他流离颠沛的生活经历,又表现了他孤苦无依的处境。
第三联“空囊贮太虚,浮云行大地。”是说诗人空囊之中只装着些虚无的东西,就像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在大地上游移不定。这两句话,进一步渲染了自己流落江湖的凄凉处境。
第四联“何物紧相随,脚底烟岚气。”是说自己被荆棘所围,如同走在烟岚之中,难以行走。这里既表现了环境的险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悲凉。
第五联“违山一百日,不觉秋风至。”是说自己离开衡岳已经一百天了(大约从乾道二年十一月开始,直到乾道四年十二月为止),然而却未察觉秋天已经到来。这里既表现了诗人久居山中,不知世事变化,也反映了他心情抑郁,无法排解的苦闷。
第六联“归来见故人,笑我须眉异。”是说自己回到故乡之后,见到朋友,他们嘲笑自己须眉(指人的面部特征)都变样了。这句诗句既是说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容颜衰老,也是说自己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第七联“窘步涉丘园,荆棘集如猬。”是说自己在山中行走艰难,荆棘丛生,如同刺猬一般。这两句话既是对自己处境艰难的写照,也是对朋友关切的回应。
第八联“饥虎伺人餐,猰犬当路吠。”是说自己遇到了饥饿的猛虎,正在伺机捕食;同时也遇到了贪婪的豺狗,正在横行霸道地吠叫。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第九联“忧来不能语,猛忍风前泪。”是说自己内心忧愁到了极点,无法倾诉,只能强忍悲痛,任凭风吹雨打。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也是对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种自嘲。
第十联“且复入我室,还坐心如醉。”是说自己回到家中之后,心情变得舒畅愉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一般。这里的“心如醉”并不是真的沉醉于美酒之中,而是比喻自己心境宁静、愉悦无比的境界。
第十一联“残书纷满床,大半尘埃积。”是说自己家中书籍凌乱不堪,堆积着许多没有收拾整齐的书籍,上面布满了灰尘。这句诗句既表现了自己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自己学识渊博、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第十二联“夜灯鉴孤影,形影和灯睡。”是说自己在夜晚借着灯光读书,看到自己的影子映在墙上,仿佛和自己并肩作战一般。这里的“形影相随”并不是指两个人在一起行动,而是比喻自己孤独一人在书房中独自度过长夜的情景。
第十三联“隔桥磬一声,唤醒归人寐。”是说自己在夜晚听到远处传来寺庙里敲钟的声音,仿佛在唤醒归人的梦乡。这里的“归人”是指诗人自己,他在外面飘泊多年,终于回到了家乡。这句诗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感激之意。
最后两句“多谢击磬翁,微言昨相示。”是说自己非常感谢那位敲钟的老人,他昨晚给我讲了许多有益的教诲。这里的“微言”指的是老人所讲的道理,这些道理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值得我铭记在心。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写成,既有对话的成分,也有自问自答的成分。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富有音乐性与形象性。同时,通过描绘自己在山中的艰苦生活以及回乡后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