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文先生清洒洒,官冷心闲身未暇。
手提木铎出蓬蒿,去年东去今西下。
重来别路两经秋,正值空林初解夏。
道旁车笠走相送,班荆旧是同游者。
忆昨齐昌一访君,半载山癯寄官舍。
春风三月送归僧,梦里昔游如昨夜。
人生离合会有时,勿惜为君重劝驾。
殷勤次第说官程,四坐相看莫相讶。
西南一路入高凉,平原道直澄川泻。
只轮车上青油伞,稳坐看山如广厦。
到时日暮宿邮亭,四野孤烟起桑柘。
诸生束带出郭迎,明发斋夫催上马。
入门高坐讲道德,二帝三王无五霸。
上农播种下农穫,莫误糠秕作良稼。
大儒出矣小儒鸣,安事诗书兴教化。
闻君早得如意珠,一颗圆明大无价。
今来卖与辨州儿,罔象离朱难假借。
山僧拭目几回看,临岐休说无生话。
只凭寄语彼都人,罄取顽金归大冶。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当时李白任江夏司马。李苍水是一位出家为僧的人,李白对他的敬重之情可见一斑。
诗句:
- 广文先生清洒洒,官冷心闲身未暇。
- “广文”是古代的学宫,这里指代李白。“清洒洒”形容其气质清新如水。
- 手提木铎出蓬蒿,去年东去今西下。
- “木铎”是古代的一种铜铃,常用来传道讲经,这里比喻李白传播教义的使命。
- 重来别路两经秋,正值空林初解夏。
- “别路”指别离的道路,“空林”指空旷的树林,暗示了时间的变迁和季节的更迭。
- 道旁车笠走相送,班荆旧是同游者。
- “车笠”指驾车的人和扛伞的人,“班荆”是指用荆条搭成的床铺,这里指的是曾经一起出游的朋友。
- 忆昨齐昌一访君,半载山癯寄官舍。
- “齐昌”可能是指某地,“山癯”形容生活简朴,寄居官员住所。
- 春风三月送归僧,梦里昔游如昨夜。
- “春风三月”指的是春天,“送归僧”指的是送别的僧人,“梦里昔游如昨夜”意味着梦境与现实交织,仿佛昨日重现。
- 人生离合会有时,勿惜为君重劝驾。
- “离合”是指人世间的聚散离合,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时机或命运。
- 殷勤次第说官程,四坐相看莫相讶。
- “殷勤次第”是指逐一详述,“四坐”指的是在座的众人,他们相互看着对方不要感到惊讶。
- 西南一路入高凉,平原道直澄川泻。
- “西南一路”指的是前往西南的道路,“高凉”可能是地名,“平原道直”形容道路宽阔平坦。
- 只轮车上青油伞,稳坐看山如广厦。
- “只轮”是指单轮,“青油伞”是一种遮阳的工具,“稳坐看山如广厦”意味着坐在车上俯瞰群山如同坐在高大的建筑里一样。
- 到时日暮宿邮亭,四野孤烟起桑柘。
- “日暮”指的是日落时分,“邮亭”是古代传递文书的地方,“四野孤烟起桑柘”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
- 诸生束带出郭迎,明发斋夫催上马。
- “束带”是指系好衣带,“斋夫”可能是负责准备马匹的仆役,“明发斋夫催上马”描述了清晨起床前的情景。
- 入门高坐讲道德,二帝三王无五霸。
- “入门高坐”是指进入门内后端坐高堂,“二帝三王”指的是历史上的两位帝王和三位贤王,“无五霸”是指没有出现过春秋五霸这样的霸主。
- 上农播种下农穫,莫误糠秕作良稼。
- “上农”是指种植庄稼的人,“下农”是指收割庄稼的人,“糠秕”是稻壳,“良稼”是指优质的庄稼,这里强调不要误食糠秕而耽误粮食的生长。
- 大儒出矣小儒鸣,安事诗书兴教化。
- “大儒”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小儒”是学识浅薄的学者,“安事诗书兴教化”意指不必过分追求文学知识而应致力于教化事业。
- 闻君早得如意珠,一颗圆明大无价。
- “如意珠”是一种吉祥物,“圆明”是指圆满明亮,“大无价”表示极其珍贵。
- 今来卖与辨州儿,罔象离朱难假借。
- “辩州儿”可能是一个地名,“罔象”是一种神兽的名字,“离朱”是一种鸟类的名称,“难假借”表示难以仿造或借鉴。
- 山僧拭目几回看,临岐休说无生话。
- “山僧”是指山林中的僧人,“拭目”是指擦亮眼睛,“无生话”是指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的理论。
- 只凭寄语彼都人,罄取顽金归大冶。
- “彼都人”可能是指远方的人们,“顽金”是指坚硬的金子,“归大冶”是指回到冶炼炉中重新加工。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白与友人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歌也揭示了人生离合无常的道理,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