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高承仙掌露,南天桢干标铜柱。
汉台待筑上林春,主人骑马朝天去。
临川磨剑逐风云,华亭返棹随烟雾。
沉吟三笑别居亭,前路云泥怅延伫。
许留花石与山人,相伴衡门慰迟暮。
【注释】
玉树:指树木。高承仙掌露:指树木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南天桢干标铜柱:指南方的天空,像是用铜做的柱子一样。汉台:指汉代的太学,是古代学者聚集讲学的地方。待筑:等待建筑。上林春:指上林苑中的春天。主人骑马朝天去:形容皇帝出行时,前面引路的人骑着马在前面开路。临川:古地名,这里指的是在临川学习。磨剑:指磨砺自己的锐气,准备迎接挑战。逐风云:追随风云,比喻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华亭返棹随烟雾:华亭,地名,这里代指归途。返棹,即回船。随烟雾,形容路途遥远。沉吟三笑:指诗人反复吟咏、欣赏自己所作的诗,并发出感慨。居亭:指隐居在亭子里。前路云泥怅延伫:指面对前方的道路,心情沉重,难以停留。延伫,延长停留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入觐朝廷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意境开阔,语言流畅,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致。
首句“玉树高承仙掌露”,以玉树为喻,形容树木高大挺拔,犹如仙人的掌托着露珠般晶莹剔透。这一句既描绘了树木的外貌特征,又赋予了树木以神话色彩,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神秘而又富有诗意。
第二句“南天桢干标铜柱”,以铜柱为喻,形容树木直插云霄,如同铜柱一般坚硬有力。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树木的雄伟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汉台待筑上林春”,以汉台为背景,暗示了诗人曾经在此求学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上林苑中春天美景的向往与留恋。
第四句“主人骑马朝天去”,以主人为引,描绘了一幅主人骑马前行的场景,寓意着诗人即将离开家乡,踏上仕途。这一句既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第五句“临川磨剑逐风云”,以临川为喻,形容诗人已经磨砺好自己的锐气,准备迎接挑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事业的追求与信心。
第六句“华亭返棹随烟雾”,以华亭为背景,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家乡,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句既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达了对未来团聚的喜悦与期盼。
第七句“沉吟三笑别居亭”,以沉吟三笑为线索,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又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与依依不舍。
第八句“前路云泥怅延伫”,以云泥为喻,形容道路艰难险阻,难以前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道路的迷茫与担忧。这一句既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忧虑。
最后两句“许留花石与山人,相伴衡门慰迟暮”,以花石为媒介,表达出诗人愿意留下美好的回忆与友情,陪伴着朋友度过晚年时光的愿望。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与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离别场景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