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儿女不学针,月明楼下理胡琴。逢人但道新番曲,不识春愁海样深。
诗句如下:
钱塘儿女不学针,月明楼下理胡琴。
逢人但道新番曲,不识春愁海样深。
译文与注释
- 钱塘儿女不学针:描绘了钱塘地区的女子,她们并不学习传统的女红技能,如刺绣和针线活等,而是选择了其他更为时尚或实用的技艺,体现了当地女性追求新潮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 月明楼下理胡琴:描述了一个夜晚,月光明亮照耀在楼下,一个女子正在整理她所弹奏的胡琴。这里的“胡琴”是一种古代弦乐器,象征着音乐和艺术。通过这个场景,诗人传达了对音乐与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 逢人但道新番曲:意味着每当遇到他人时,这位女子都会介绍自己擅长的新曲调或者流行的音乐风格。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流行文化和音乐潮流的重视,也暗示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和价值观。
- 不识春愁海样深: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情感状态,即尽管外在环境是春天,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但这位女子内心却感到深深的忧郁和愁苦,如同大海一样深邃无边。这种对比突出了个人情感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钱塘地区女性群体的生活片段与内心世界。首先,“钱塘儿女不学针”不仅展现了当地女性的教育选择,也反映了她们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挑战和超越,显示了一种开放和现代的态度。其次,“月明楼下理胡琴”的场景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充满艺术气息的夜晚画面,强调了音乐在她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表达情感和审美上的作用。此外,“逢人但道新番曲”揭示了社会对流行文化和时尚的追求,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不识春愁海样深”不仅展示了个体的情感深度,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情感体验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坚持。
这首诗通过对钱塘地区女性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的努力,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情感表达及文化接受度的复杂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