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无休日,凭高泪满缨。
岷峨日悽怆,江汉失澄清。
故国遗军壁,孤城傍虏营。
兵戈生朔气,鼙鼓入秋声。
吹帽他时兴,登台此日情。
宾朋共一笑,俯仰异平生。
黄菊淮川晚,丹枫楚岸晴。
蹉跎栗里醉,憔悴泽中行。
近郭青山抱,回堤绿水萦。
长阴接远句,短日背高城。
墟里孤砧发,关河一雁鸣。
临觞忧战伐,对食想升平。
元帅谁摧敌,尚书尚用兵。
幽人独北望,疲卒举西征。
秋圃芳菲杂,闲门鸟雀盈。
垂萝飘几席,落叶袅檐楹。
夕竹捎烟劲,寒花泫露明。
光阴玄鸟变,湖海白鸥轻。
放逐宁违性,栖迟且避名。
苍生大臣在,莫自涕纵横。

这首诗是杜甫的《九日五首·其四》。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盗贼无休日,凭高泪满缨
  • 盗贼无休日:指战争持续不断,没有休息的日子。
  • 凭高泪满缨:站在高处(可能是城墙上)泪水沾湿了帽边。
  • 注释:诗人通过“盗贼无休日”表达了对持续战争的不满和忧虑。
  • “凭高”表明诗人在高处,可能是指城墙,反映出他的位置和视角。
  1. 岷峨日悽怆,江汉失澄清
  • 岷峨日悽怆:指岷山和峨眉山(位于中国西部,常常被用作自然美景的象征)都显得忧郁而悲凉。
  • 江汉失澄清:长江和汉水失去了清澈透明的景象。
  • 注释:这里用“凄怆”和“失澄清”来描述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现状的忧虑。
  • “岷峨”“江汉”都是地名,分别指四川的岷山和湖北的长江与汉水,常用以形容国家的边疆。
  • “悽怆”和“失澄清”反映了诗人对战乱时期自然景观的感慨。
  1. 故国遗军壁,孤城傍虏营
  • 故国遗军壁:指的是战乱中留下的军营和城墙遗迹。
  • 孤城傍虏营:形容一座孤立的城市(孤城)紧邻敌营。
  • 注释:这里的“故国”指的是曾经繁华的国家,而“遗军壁”和“孤城”则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衰败。
  • “傍虏营”强调了城市的位置和状态,即它靠近敌人的营地。
  • “孤城”描绘了城市的孤立无援,进一步衬托出战争带来的凄凉景象。
  1. 兵戈生朔气,鼙鼓入秋声
  • 兵戈生朔气:指战争的硝烟弥漫,充满了北方的气息。
  • 鼙鼓入秋声:战鼓的声音回荡在秋季的空气中。
  • 注释:“朔气”指的是北方的寒风,而“秋声”则是指秋天特有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战争的气氛和声音给人的感受。
  • “兵戈”是兵器和战争的意思,“生朔气”意味着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 “鼙鼓”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来象征战争的节奏和氛围。
  • “入秋声”则强调了季节的变化,使得战争的氛围更为浓厚。
  1. 吹帽他时兴,登台此日情
  • 吹帽他时兴:意为在别的时间吹帽子可能会更加流行或受到欢迎。
  • 登台此日情:指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刻,诗人登上高台的情怀。
  • 注释: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当下情景的独特看法和感受。
  • “吹帽”在这里可能是一种时尚或流行的行为,但诗人认为在别的时间可能会更受欢迎。
  • “此日情”则是指诗人当前的心情和情感,可能是喜悦、感慨或某种特定的心境。
  • 通过对比“他时兴”和“此日情”,诗人表达了对于特定时刻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感悟。
  1. 宾朋共一笑,俯仰异平生
  • 宾朋共一笑:指与宾客们一起欢笑,共享欢乐的时刻。
  • 俯仰异平生:意指俯身看时与平时不同,形容心情或境遇的改变。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共度美好时光时的感慨,以及个人境遇的变化。
  • “宾朋”指的是朋友和同伴,而“笑”则是愉快的情绪表达。
  • “俯仰异平生”意味着在俯视或仰视时,与平常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心情的转变或是其他的原因。
  • 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珍惜当下、感慨生命无常的情感。
  1. 黄菊淮川晚,丹枫楚岸晴
  • 黄菊淮川晚:黄菊花开得正好,天气已晚(晚秋时节)。
  • 丹枫楚岸晴:红色的枫叶在楚国的河岸上(秋天的景色)。
  • 注释:这两句诗描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为后面的诗句提供了一个背景。
  • “黄菊”指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而“淮川”则是指河流旁边的平原地区。
  • “丹枫”指的是秋天特有的红色枫叶,而“楚岸”则是指楚国的岸边。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秋日画面,为全诗增添了一抹诗意。
  1. 蹉跎栗里醉,憔悴泽中行
  • 蹉跎栗里醉:在栗里的醉酒时光。
  • 憔悴泽中行:在泽地行走时感到疲惫不堪。
  •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度过时光的感受。
  • “蹉跎”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或遗憾。
  • “栗里”可能是指一个地方的名称,而“醉”则是一种放纵的行为。
  • “憔悴”则形容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而“泽中行”则可能是指在某个水域附近的行走。
  •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艰难时期的身心状态,以及他对生活的无奈感受。
  1. 近郭青山抱,回堤绿水萦
  • 近郭青山抱:近郊的青山环绕着城墙。
  • 回堤绿水萦:护城河边的绿水缓缓流过。
  • 注释:这两句诗描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
  • “青山抱”描绘了城墙周围的自然景观,而“回堤绿水萦”则形象地描述了护城河边的水波和植被。
  • 这两句诗展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1. 长阴接远句,短日背高城
  • 长阴接远句:长时间的阴云连接远处的天空。
  • 短日背高城:太阳短暂地照在远离高城的一边。
  • 注释:这两句诗描绘了天空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长阴”意味着长时间的阴云覆盖着天空,而“短日”则表示阳光短暂地照射到地面。
  • “接远句”和“背高城”则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对立,暗示着天空的阴云和阳光的交替出现。
  •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天空和时间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1. 墟里孤砧发,关河一雁鸣
  • 墟里孤砧发:村庄里传来孤独的砧声。
  • 关河一雁鸣:从关河出发的大雁发出鸣叫。
  • 注释:这两句诗描绘了乡村和边境的场景。
  • “墟里孤砧发”中的“墟里”指的是村庄,而“孤砧”则是指独自敲击的木梆子声。
  • “关河一雁鸣”则表达了从边境出发的大雁发出的叫声,暗示着边境的遥远和寂寞。
  •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和边境的辽阔,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哀愁和孤独感。
  1. 临觞忧战伐,对食想升平
  • 临觞忧战伐:举杯饮酒时担忧战争的发生。
  • 对食想升平:用餐时想象国家恢复和平的景象。
  •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
  • “临觞忧战伐”中的“觞”指的是酒器,而“临觞”则是指在饮酒时。
  • “对食想升平”中的“对食”可能指的是用餐时的情景,而“想升平”则表达了对国家和平安宁的期望。
  • 这两句诗通过对饮酒和用餐场景的描绘,将个人的忧思和国家的愿望巧妙结合在一起。
  1. 元帅谁摧敌,尚书尚用兵
  • 元帅谁摧敌:询问谁是能够击败敌人的元帅(可能是指将领)。
  • 尚书尚用兵:尚书仍然使用武力征战。
  • 注释:这两句诗涉及到军队的指挥和战争的状态。
  • “元帅”指的是负责指挥军队的最高军事官员,而“谁摧敌”则询问是否有人能够成功击败敌人。
  • “尚书”可能是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而“用兵”则意味着使用武力或进行战争活动。
  • 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的珍视。
  1. 幽人独北顾,疲卒举西征
  • 幽人独北敻:隐士独自向北眺望。
  • 疲卒举西征:疲惫的士兵举起弓箭向西征讨。
  • 注释:这两句诗描绘了隐士和士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