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遇九日,风雨不逢花。
水涌石梁断,溪吞山郭斜。
将军午宴客,欲醉忽闻笳。
困苦墩楼卒,经年谁见家。

【注释】

九日黄花镇:九日,指重阳节。黄花,菊花,这里泛指秋天的菊花。镇,镇守、驻扎之意。

遇九日:在重阳节这天。

风雨不逢花:风和雨都没有遇上这盛开的菊花。

水涌石梁断,溪吞山郭斜:水势汹涌,冲断石头构成的桥梁;溪水汹涌,把山城都吞噬掉。形容洪水猛兽,令人惊恐万分。

将军午宴客:指唐代李愬(字正己)在任唐州(今河南泌阳西北)刺史时,曾率部在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与部下将士同庆佳节。

欲醉忽闻笳:想喝醉酒突然听到胡笳的声音。笳,古管乐器。

困苦墩楼卒:指李愬在军中,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军楼上。墩,高台。

经年谁见家:经过一年,谁还看得见他的家?

【赏析】

此诗写李愬重阳节设宴赏菊,席间突闻胡笳声,即兴赋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全诗构思缜密,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起笔“九日黄花镇”,点出“黄花”二字,是重阳节所特有的花卉,也是菊花的一种别称。作者以“黄花”代菊,用一个“遇”字,将“九日”与“黄花”联系起来,写出“遇九日”这一特定情境。“风雨”句写“遇”的结果,“不逢花”三字,既写出了“风雨”的肆虐,又写出菊花傲霜凌寒的特性,同时暗示着战争的残酷无情,诗人以此表现自己对太平盛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下四句,写“遇”的结果。“水涌石梁断,溪吞山郭斜”,“水”句,承上“风雨”,说山洪暴发,冲断了岩石构成的桥梁。“溪”句,承上“溪吞”,说大水漫过了山城。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洪水泛滥的场面,表现出诗人惊心动魄的感受。“将军午宴客”,是说在这危急时刻,他仍然在中午设宴招待客人。“欲醉忽闻笳”,是说宴会进行到一半,忽然传来胡笳的声音,诗人本想借酒浇愁,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顿时觉得心烦意乱,甚至有点厌恶之感。

末两句:“困苦墩楼卒,经年谁见家?”诗人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自己在战场上辛苦操劳,连年征战,不知家人生活情况如何。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战事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简练,但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