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时争上塔,乘月复登台。
地尽中原入,天空秋色来。
望乡番恨雁,有菊且衔杯。
却忆龙山帽,徒增醉者哀。
以下是对《九日上方寺二首》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赏时争上塔,乘月复登台。
- 赏时争上塔:在观赏时节,人们争相爬上高塔。
- 乘月复登台: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再次登上高台欣赏夜景。
- 地尽中原入,天空秋色来。
- 地尽中原入:大地尽头进入中原地区。
- 天空秋色来:秋天的天空景色降临。
- 望乡翻恨雁,有菊且衔杯。
- 望乡翻恨雁:望着远方的家乡,心中充满了离别时的哀愁和恨意。
- 却忆龙山帽,徒增醉者哀。
- 却忆龙山帽:回忆着过去戴着龙山帽的样子,徒增了醉者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观赏时节,攀登高塔和高台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比“赏时争上塔,乘月复登台”与“地尽中原入,天空秋色来”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孤独时刻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关键词注释:
- 赏时:观赏之时。
- 争上塔:争相攀登高高的塔楼。
- 乘月:在月光下。
- 复登台:再次登上高高的台子。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李梦阳在特定时间(如秋季)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的意象如“龙山帽”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帽子或物品,但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进行解读。整体上,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关键词注释:
- 龙山帽:一种古代文人常用的头饰,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梦阳的创作意图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梦阳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