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威复禹迹,风气移荒陬。
千屯夹虎士,万斛回龙舟。
将军卫霍功,相国房杜谋。
我来览奇观,发兴属清秋。
已将函谷并,遂与洛阳侔。
所悲迫衰谢,蒙汜安可留。
目送桃叶远,水深凫雁洲。
清谈哂诸老,匡时忘远犹。
庶穷入极旷,慰此千里游。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原题下有注:“时余守杭。”诗中描写的是雨花台的景色和自己的游览感受。

次韵张师广助教登雨花台
皇威复禹迹,风气移荒陬。
千屯夹虎士,万斛回龙舟。
将军卫霍功,相国房杜谋。
我来览奇观,发兴属清秋。
已将函谷并,遂与洛阳侔。
所悲迫衰谢,蒙汜安可留。
目送桃叶远,水深凫雁洲。
清谈哂诸老,匡时忘远犹。
庶穷入极旷,慰此千里游。

译文:
皇威复禹迹,风气移荒陬。
千屯夹虎士,万斛回龙舟。
将军卫霍功,相国房杜谋。
我来览奇观,发兴属清秋。
已将函谷并,遂与洛阳侔。
所悲迫衰谢,蒙汜安可留。
目送桃叶远,水深凫雁洲。
清谈哂诸老,匡时忘远犹。
庶穷入极旷,慰此千里游。
注释:

  1. 皇威复禹迹:皇帝的威力恢复着大禹治水的遗迹。
  2. 风气移荒陬:社会风气已经改变,荒凉的地方也变得富饶了。
  3. 千屯夹虎士:一千个屯兵环绕着像老虎一样的将士们。
  4. 万斛回龙舟:无数的船只就像龙一样在水面上盘旋。
  5. 将军卫霍功:将军卫霍立下了功绩。
  6. 相国房杜谋: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谋划了国家大事。
  7. 我已览奇观:我已经看到了这奇异的景象。
  8. 已将函谷并:已经把函谷关并入了。
  9. 遂与洛阳侔:于是与洛阳齐名。
  10. 所悲迫衰谢:我不禁感到悲哀,因为自己已经到了衰老的地步了。
  11. 蒙汜安可留:我怎么能留下呢?
  12. 目送桃叶远:看着桃叶远去的背影。
  13. 水深凫雁洲:水深处的野鸭和鹅群聚集在一起。
  14. 清谈哂诸老:用清谈来嘲笑那些年纪大的人。
  15. 匡时忘远犹:为了匡正时弊而忘记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赏析:
    这是苏轼为友人张师广所作的《雨花台》所做的次韵。雨花台上,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优美。作者登上雨花台,面对美丽的景色,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皇威复禹迹,风气移荒陬”,开篇就描绘出一种恢弘壮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深深期望和自豪之情。这里的“皇威”指的是国家的权威和威严,而“禹迹”则是大禹治水的事迹,代表着古代的伟大成就。“风气移荒陬”则进一步强调了时代变迁带来的积极变化,使得边远地区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颔联“千屯夹虎士,万斛回龙舟”,则具体描绘了雨花台上的军事设施和壮观的场面。这里的“千屯”、“万斛”都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兵力众多和船只众多。“夹虎士”暗指士兵们勇猛善战,“回龙舟”则形容船只矫健灵活,如同蛟龙一般。整句诗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雨花台上的军事实力和繁荣景象。

颈联“将军卫霍功,相国房杜谋”,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这里的“将军卫霍”指的是汉代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相国房杜”则是指唐代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辅佐唐玄宗,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联诗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尾联“我所悲迫衰谢,蒙汜安可留”,则转入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里的“我所悲迫”是指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而“蒙汜”则是模糊不清的意思,可能是“迷茫”或“无奈”等意思。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最后两句“目送桃叶远,水深凫雁洲”则是对雨花台美景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桃叶”指的是传说中的美女桃叶,而“凫雁洲”则是一处自然景观的名字。整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意境。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深深思考,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