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未后故林期,霜露频当悽怆时。
鸿雁自知南向早,梅花谁道北开迟。
无情潮汐惟中宿,有恨云山是九疑。
断绝禺阳双帝子,吹残阮隃更无枝。

“登高”一词,源自《诗经·周南·卷耳》中的句子:“登彼高峰,我马虺颓。” 这里,“登高”不仅指物理上的攀登,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比喻和象征。在这首诗中,“九日舟经清远峡登高有作”作为开篇,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一种对于生命、时光以及自然变迁的哲思与感叹。首句“九日舟经清远峡登高有作”,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节,即重阳节这一天,经过清远峡时所进行的登高活动。这里的“九日”,既指节日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而“舟经”则描绘了一幅行船穿梭于山水之间的生动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登高何处踏苍苔,系舸轩辕庶子台”,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登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动作。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最终选择了一个名为轩辕庶子台的地方作为停留之所。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三联“三峡东西千嶂合,二禺南北一江开”,则通过对三峡及江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宏伟与壮丽。三峡的地形特点和江水的流向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味——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类情感的交融。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鸿雁自知南向早,梅花谁道北开迟”两句,诗人通过对比两种典型的候鸟——南飞的大雁和北开的梅花,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轮回的深刻感悟。大雁早早知晓南归的方向,梅花却因季节的不同而绽放或凋零,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状态的无奈和感慨。

紧接着的诗句“无情潮汐惟中宿,有恨云山是九疑”,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用潮汐的规律性和云山的神秘性来反观自身,表达了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情感追求和哲理思考。这种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断绝禺阳双帝子,吹残阮隃更无枝。”这里的“断绝”和“吹残”不仅是动作上的描绘,更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一种失落与哀愁。他仿佛看到了禺阳二帝之子(传说中的两位神仙)的化身——禺阳二帝在天地间消散,连那曾经陪伴他的“阮隃”(一种古代乐器),现在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这两句诗不仅加深了整首诗的意境,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面对人生、宇宙乃至自然的无常与渺小的感慨。

《九日舟经清远峡登高有作》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山水诗,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情的人生诗篇。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引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一同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