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
《示顺生四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译文】
明招山上有隐居的人,高洁的志向无与伦比。
遗憾儿子不能见面,一别就是五百年。
我的学问像赘疣,没有成就先误了身体。
误身是因为身体不端庄,误世是心中缺乏仁爱。
【赏析】
此诗为赠给朋友顺生的四首之一。诗人以明山中隐士的高风亮节来比拟自己的志行,抒发了与友人相别后的思念和感慨。
开头两句,写诗人对明山中人高尚品格的钦慕之情。“明招”,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父。他住在桃花林中,人们称他为“明招”。陶潜《归田园居五首》之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其心迹高远、志趣高雅,而能如此隐居于世外,更显示其非凡的品格和气度。诗人用“明招”来比喻这位朋友,意在表达对这种超然物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的崇敬和钦慕。
中间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因故不能相见而产生的无限感伤。“恨子弗见”,即“恨子不见我”,意谓你未能见我一面,就离开了我,使我痛惜不已。这里,诗人将“子”理解为友人顺生之子。“一去五百春”,是说自从你离开以后,已经过了五百年的岁月。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又暗示了两人分离时间的长久。“五百春”的计算,反映了诗人对此别时间之漫长和感情之深沉。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赘疣”喻指多余的东西。作者说自己学问虽有所成就,但是尚未达到理想的境地,却先已耽误了自己的一生。“误身”指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误了一生,“身不淑”,则表明自己的品行不端正;“误世”则是指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世道人心受到损害。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反思。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陶渊明诗歌淳朴清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