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露啼风,残春留得三更月。红巾绛焰占芳时,迸火风前热。为想巴云楚水,洗不尽、枝头泪血。落日争明,残霞出艳,繁星当夕。
莫问兴亡,洛阳啼处曾悲客。哀魂犹似怨当年,声里含凄切。偏是春宵易晓,更莫遣、歌闲酒歇。满酬坞使,沉醉花王,鹤休占绝。

烛影摇红 · 杜鹃

[宋]刘辰翁

咽露啼风,残春留得三更月。红巾绛焰占芳时,迸火风前热。为想巴云楚水,洗不尽、枝头泪血。落日争明,残霞出艳,繁星当夕。

莫问兴亡,洛阳啼处曾悲客。哀魂犹似怨当年,声里含凄切。偏是春宵易晓,更莫遣、歌闲酒歇。满酬坞使,沉醉花王,鹤休占绝。

注释:

  1. 咽露啼风:指杜鹃在寒露时节啼叫。
  2. 残春:指春天快要结束了。
  3. 红巾绛焰:指红色的火光,形容杜鹃的叫声。
  4. 巴云楚水:泛指南方。
  5. 枝头泪血:用来形容杜鹃啼叫的声音如同哭泣和流血一般。
  6. 落日争明:形容太阳快要落山时还显得十分明亮。
  7. 满酬坞使:满心地接受别人的馈赠。
  8. 醉花王:喝醉了的花王,指饮酒作乐。
    赏析:
    《烛影摇红·杜鹃》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这首词以杜鹃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词通过描绘杜鹃的叫声和其背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词的上片起笔“咽露啼风”四句写景抒情,以杜鹃啼叫的声韵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为下片写词人对杜鹃啼声的感受作铺垫。“为想”二句承上启下,由写鸟而及人,写出了杜鹃鸣声如泣如诉,令人感伤;“落日争明”四句写杜鹃鸣声的余音绕梁,使人陶醉,直至深夜方休止。这既表现了杜鹃声音之高亢、嘹亮、悠扬、动听,又表现了杜鹃声调之婉转、缠绵、哀怨、动情,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艺术画卷。
    下片主要写杜鹃的啼声所引发的联想与感慨。“莫问”二句承上启下,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异地,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并为此感到悲伤。这两句既是对上片“为想”句的具体解释,也是对全词主旨的概括,它不仅揭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而且也体现了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哀魂犹似”二句紧承“莫问”二句而来,将杜鹃的啼声人格化,认为杜鹃的悲哀之声就像当年战乱时的人们的哀嚎一样,充满了痛苦和怨恨。这一句既表现了词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又显示了词人的豪迈气概和不屈精神。接着词人以“偏是春宵易晓”二句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对杜鹃鸣声的感受,认为杜鹃鸣声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春天夜晚的时间比较短暂,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这两句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留恋,又表现了词人在艰难困苦中的乐观精神和坚韧意志。
    最后两句“满酬坞使”三句以设问的形式收束全篇,既点出了本词的主旨,又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两句既与上片相呼应,也与下片的主题思想相一致,使整首词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