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无边尘累。勘破幻缘能几。亿劫冤亲,千生契识,薄似片云情义、空自愧。
奸巧机关逞英雄,徒增业翳。用尽深谋诡计。奔竞是非名利。
造物无私,灵台自昧。苦海沉津如炽、净抛弃。野水疏林绝行踪,月明风细。

【解析】

本诗首四句,诗人用“浮世”二字点出了尘世的虚幻。“勘破幻缘”,就是超然物外,洞悉世事;“几”,是虚指,表示多少,这里用来强调其“幻”的程度。接下来,诗人用佛家语“亿劫冤亲,千生契识”来概括人间的恩怨纠葛,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关系“薄似片云情义、空自愧”,即它们都像一片轻云那样飘忽不定,既虚无缥缈又无足轻重。接着,“奸巧机关逞英雄”两句,是对那些在社会上追逐名利的人的讽刺。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常常玩弄权术,施展阴谋诡计。“造物无私”三句,是说大自然不偏袒谁,它对世间万物都是公平对待的;然而,人们往往被私欲蒙蔽,因而“灵台自昧”。最后,诗人以“苦海沉津如炽、净抛弃”来说明人应该远离红尘烦恼,摆脱名利场中的纷争和纠缠。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寓意深刻;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步步展开。

【答案】

译文:

世上的人,都在世俗的尘网中奔波。看破了世间的一切,知道世间一切皆为虚幻。亿万年的恩怨,千万生中的相知相识,都像是一片轻云一样微不足道,不值得惭愧。

那些耍奸取巧的小人,总是想尽办法去逞英雄,却只能增加自己的业障。为了追求名利权势,人们绞尽脑汁,施展各种手段,争名夺利。

大自然是无私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而人们往往被私欲蒙蔽,以致于“灵台自昧”。因此,我们应该远离红尘烦恼,摆脱名利场中的纷争和纠缠。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认识。诗的前两句,诗人用“浮世无边尘累”点出了尘世的虚幻。这四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从字面上看,它似乎与前文所提到的“幻缘”有关,但实际上,这四个字正是诗人对于尘世的总结。诗人认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总是忙碌地奔波着,为名利、为权力而争斗不已。这种无尽的欲望,使人们陷入无尽的烦恼中无法自拔。

诗人用“亿劫冤亲,千生契识”来概括人间的恩怨纠葛。这里的“亿劫”和“千生”都是虚指,用以强调其多。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恩怨之情就像一片轻薄的云彩一样,既不深厚也不牢固。这种情感虽然存在,但终究是虚无缥缈、无足轻重的。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那些在社会上追逐名利的人的讽刺。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常常玩弄权术,施展阴谋诡计。这种行径不仅令人厌恶,更是对自然的破坏和亵渎。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人们自私自利的欲望在驱使着他们。

“造物无私”三句,是说大自然不偏袒谁,它对世间万物都是公平对待的;然而,人们往往被私欲蒙蔽,因而“灵台自昧”。这里的“灵台”指的是人的心性或精神世界。诗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超越世俗的诱惑,就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就是“造物无私”的真实面目。

尽管人们努力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但最终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人们的心灵已经被私欲蒙蔽了太久太久。当人们在名利场上挣扎时,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当他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感到疲惫时,又会重新回到世俗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诗人以“苦海沉津如炽、净抛弃”来说明人应该远离红尘烦恼,摆脱名利场中的纷争和纠缠。这里的“苦海”、“沉津”都是比喻,表示世间的纷扰和诱惑就像是一场烈火燃烧的地狱;而“净抛弃”则意味着人们应该抛弃这些纷扰和诱惑,回归到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