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承平日,乱离非所知。
垂髫读史书,痛彼艰危辞。
儒绅谢徭役,生理固云夷。
虽无二顷田,亦不蒙寒饥。
岁时洽亲故,聊厚相娱嬉。
出门不赍粮,四达随所之。
万里若户庭,道路方伾伾。
牛羊被原野,桑麻翳边陲。
四方绝争斗,兵寝城亦隳。
积薪而厝火,治道乃日亏。
理乱自相乘,谁欤启猖披。

【注释】

壬辰:指元朝至顺三年。生长承平:生活在太平的时代。

乱离:战乱。非:不是。

垂髫:小孩的头毛,下垂如髻,指儿童。读史:读历史书籍。艰危辞:描述战争、灾难的言辞。

儒绅:读书人。谢:推卸责任或避免。徭役:古代一种无偿的劳役。生理:生活。固云:当然说。夷:平和。

二顷田:两顷地,一顷为一亩。亦不蒙寒饥:也不会挨饿。

岁时:一年四季。洽亲故:亲近朋友。厚相娱嬉:以厚礼款待。

四达:四面八方都能通达。随所之:任凭去哪里。

万里若户庭:远方如同家宅一样近。

伾(pī)伾:山坡不平的样子。

牛羊被原野:牛羊满山遍野。桑麻翳(yì)边陲:草木茂盛遮盖了边疆。

四方:全国各地。绝争斗:没有争斗。兵寝城亦隳(huī):军队停止,城邑也被毁坏。

薪:柴火。厝(cuò):放置。积薪而厝火:比喻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国家衰败。理乱自相乘:政治混乱,相互加剧。谁欤:何人?启猖披:开启祸乱。

【赏析】

此诗作于至顺元年(1330)秋。元朝统一全国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政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诗人在这首诗里,对当时社会的动乱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分六段,每段八句,共48句,按七言律诗格式排列。前五段各写一个方面的内容,最后一段总结全篇。

首段写诗人生于太平时代,对于动乱的世道毫无认识,过着安逸的生活。次段写自己虽然年幼,但已读过史书,深知战乱的惨状和人民的疾苦,心中十分痛惜这些艰危的言辞。第三段叙述书生们逃避赋役,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们并不担心衣食温饱问题,因为那时百姓生活安定,生产发展,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第四段写诗人在平时与朋友相聚,互相宴饮欢乐;出门在外,也不愁吃穿。第五段描写诗人所到之处,都是一派和平景象,道路平坦宽阔,四周没有战事,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六段写诗人看到牛羊满山,草木茂盛,遍地都是农田;各地都平安无事,人民没有遭受任何战争的创伤,国家也不至于灭亡。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对动乱时代的不满和对安宁生活的喜爱,对统治者暴虐无道、穷兵黩武的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谴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把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开阔,感情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