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披者谁子,昉自邪说兴。
香火崇幻教,肇彼有发僧。
其源始涓沥,弗遏终沸腾。
宜阳一倡乱,和者纷驾乘。
赭巾忽充道,杀戮相凭陵。
蔑法恃妖谶,江淮竟先登。
古来心腹地,广衍昔所称。
乃知为厉阶,不在凭丘陵。
【注释】
猖披者:猖狂放纵的人。谁子:指谁家之子,何人之子。昉:通“反”。邪说:不正之教。崇:推崇,信奉。幻教:迷信之说。肇:发端,开端。有发僧:指始信佛法之人。涓滴:点滴,细微,比喻小。弗遏:不阻止。终沸腾:最终导致社会大乱。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一倡乱:指王伦首倡反叛。和者纷驾乘:响应的众多。赭巾:古代头巾的一种颜色,这里指和尚。忽充道:忽然成为佛教徒。恃妖谶:依赖妖言。江淮:泛指南方及淮河、长江下游地区。竟先登:最后占领。古来心腹地:历史上的重要地区。广衍:扩大延伸。昔所称:过去曾称赞的地方。乃知为厉阶:才知道这是祸乱的根源。不在凭丘陵:不在于凭依山丘。
【赏析】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变法运动。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的《壬辰感事》诗组中的第六首,诗中对这场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猖披者谁子,昉自邪说兴。”诗人首先指出了这场斗争的双方。猖披者,指那些敢于公开对抗变法的保守分子;昉,通“反”,指那些主张变法的人。他们开始时只是相信一些歪门邪道,后来才发展到公然反抗。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的斗争情况。
“香火崇幻教,肇彼有发僧。”“香火”“崇幻”都是佛教用语,表示信奉佛教。“有发僧”,指开始信仰佛法的人。这里诗人讽刺那些反对新法的人,他们信奉佛教,却不知道佛教中也有迷信的成分。这一联既点明斗争的双方,又暗示了保守派的思想根源。
接着诗人分析了保守派失败的原因:“其源始涓滴,弗遏终沸腾。”他们起初只是一些微小的信徒,但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大乱。这两句诗既揭示了保守派思想发展的过程,又指出了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宜阳一倡乱,和者纷驾乘。”“宜阳”指北宋末年蔡京当政时期。“一倡乱”,指的是蔡京首倡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言论。“和者纷驾乘”,指许多保守派纷纷附和。这两句诗描绘了保守派发动反变法运动的经过。
“赭巾忽充道,杀戮相凭陵。”“赭巾”即僧侣常戴的黄色头巾。“忽充道”,突然成了佛教徒。这两句诗反映了保守派在宗教上的转变过程。
“蔑法恃妖谶,江淮竟先登。”“蔑法”指蔑视法律。“恃妖谶”,指依靠妖言惑众。“江淮”指当时的南方地区。这两句诗揭露了保守派利用宗教欺骗民众,煽动民变的情况。
最后诗人总结说:古来重要的地区,如今都被这些心怀叵测的家伙占领了。“乃知为厉阶”四句,诗人指出这次斗争的根源在于保守派的野心和阴谋诡计,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地区。这一联既总结了历史经验,又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语言简练有力,富有哲理性,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