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颖始媒蘖,徐沛乃蜂起。
浸淫及荆湘,浩荡入彭蠡。
风摇草木动,杀气薄炎纪。
仓皇九江守,血战扼孤垒。
海门白日暝,烈士先斗死。
雄波失天堑,北舸竟南舣。
我师岂不锐,势奋易披靡。
叹息江之流,艰危欲谁倚。

【注释】

汝颖:指河南汝河、颖水流域地区。

媒蘖:比喻开始萌发。

徐沛:指淮河流域的泗州和亳州一带。

荆湘:指湖北、湖南一带。

彭蠡:今安徽宿松东北,古为大泽。

风摇:大风摇动。

草木动:草木摇摆。

杀气:战争的杀伤力。

九江:即今江西九江。

炎纪:大火。这里代指南方炎热的夏季。

仓皇:匆忙。

海门:泛指长江入海口。

斗死:拼命战斗至死。

雄波:指长江中上游的波涛。

天堑:天然的壕沟,指长江。

北舸:指南北朝的战船。

师:军队。

锐:锋利。

披靡:倒下。

嗟叹:叹息。

艰难险阻:形容形势困难。

倚:依靠。

【赏析】

壬辰感事诗,这是诗人于壬辰年(公元1132年)所作的一组诗,共六首,每首都描写一次战役的情景和结果,反映了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第一首:汝颍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在元军的镇压下失败了,而淮河一带的起义军却在陈秀英、赵明诚等领导下,在泗州(今安徽盱眙)一带取得胜利。诗人对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是由于“汝颖”地区统治者的腐朽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

第二首:淮河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与元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诗人对这种血战到底的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第三首:陈秀英、赵明诚等领导的起义军在战斗中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继续前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扩大战果。这种不畏强敌、敢于进取的精神,使诗人深受鼓舞。

第四首: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战略上却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他们不得不在南方沿海一带布置防线,以防御来自海上的敌人。这种形势给元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五首:元军虽然在南方沿海一带布置了防线,但仍然不能阻止敌人的进攻。诗人通过描写这场战役的结果,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失望情绪。

第六首:诗人通过对这次战役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了南宋朝廷的战略失误问题。他认为南宋朝廷应该加强军事准备,提高警惕性,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他也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根本利益的官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