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修堙祀与?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十月甲午,从山麓抵岳庙,三十里,石径委蛇盘曲,夹以虬松老桂。含烟袅露,郁郁葱葱,已不类人世矣。余与应城义河李子先至,礼神毕,坐开云堂,湘潭会沙王子、汉阳甑山张子,乃从他间道亦至。同宿。是夜恍然若有导余升寥廓之宇者,蹑虹梯,凭刚飙,黄金白玉幻出宫阙,芝草琅玕,璨然盈把,殆心有所忆,触境生念云尔。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亭去岳庙十五里,五峰背拥,云海荡漾,亦胜境也。饭僧舍,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及登峰首,则诸峰顾在屐底,若揖若退,若俯若拱,潇湘蒸江,一缕环带。因忆李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盖实景也。旁睨苍梧九疑,俯瞰江汉,睟埏六合,举眦皆尽。下视连峦别巘,悉如培嵝蚁垤,不足复入目中矣。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译文与赏析

译文:

在《游衡岳记》中,张居正通过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象。他详细地描述了从山麓到岳庙的三十里石径,夹杂着虬松老桂,烟雾袅绕、郁郁葱葱的景象。当他与同道之人一同到达开云堂时,仿佛升入了高远的境界。此外,张居正还提到了与友人的夜宿经历,以及在祝融峰顶俯瞰四极的感受。

赏析:

  1. 自然之美:张居正笔下的衡山,不仅展示了其雄伟的山势和秀丽的风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通过对山石、古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衡山的自然美。

  2. 文化意蕴:张子的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对中国深厚山水文化的赞颂。通过对舜帝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向往。

  3. 哲理思考:张居正的游记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他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张子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思考。

  4. 艺术风格:张居正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格。他的作品既有激昂向上的情感表达,也有深沉内敛的艺术造诣,显示了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魅力。

  5. 历史影响:明代张居正的《游衡岳记》不仅是他的个人创作,也是当时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方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