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称元服,衣曰身章。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日履日舄曰屣,悉鞋之名。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贵着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幼学琼林·卷二·衣服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贵着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注释解析:

  1.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帽子称为“元服”,衣物被称为“身章”。元服指的是成人的首服,象征着成年和责任,而身章则是指衣物在身体上的装饰和象征意义。
  2.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 这些名词分别指代不同的帽子类型,包括弁、冔和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贵族所佩戴的帽子。
  3. 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这里列举了各种鞋子的名称,包括履、舄和屣,强调了鞋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这是描述古代官员和士人的服饰制度。上公指的是高级官员,他们有特权得到九种赐物作为赏赐,而士人则在成年时需要三次更换帽子来表示成年礼。
  5.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这些词汇分别代表不同社会角色的着装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尊重和期望。
  6.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布衣指的是平民百姓,而青衿则是读书人的标志。这两个称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同阶层的划分和认识。
  7.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批评了过度节俭(葛屦履霜)和过分奢侈(绿衣黄里)的行为,强调了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
  8.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组成,描述了衣服的不同部分及其名称。
  9. 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 这里对比了破旧衣物和华美衣物的形象,强调了穿着打扮的重要性和审美观念。
  10.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襁褓是婴儿的襁褓包裹,弁髦是一种儿童饰品。这两个词汇展示了古代儿童的服装和装饰。
  11.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 左衽是指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特征,而短后则是形容男性武将的服饰特点。
  12. 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这两行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尊重等级和财富的重要性,以及财富不应滥用的观念。
  13.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这些诗句描绘了古代名人的节俭与奢华生活,展现了古人对于节俭与奢侈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14.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这两行诗句引用了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15.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这里指出即使是极其昂贵的衣物或物品也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来自多种资源。
  16. 贵着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 这句诗描绘了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17.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这两个典故展示了个人品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8.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 庞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这句话赞扬了他的道德操守和才智远胜于其他人。
  19. 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这里的“三河”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地域或集团,而裴骏则是唐朝的一位名将,这句话赞美了他的卓越才能和成就。

诗词赏析:
《幼学琼林·卷二·衣服》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服饰的描述,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规范。从帽子到鞋子,从贵族到平民,每一种着装都是对特定身份和地位的反映。诗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结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