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俊,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原文释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浪花淘尽了无数英雄好汉。功名的得失和成功与失败都随着流水而去,一切成空。青翠的山峦依然屹立在那里,经历了多少个夕阳的轮回仍旧那么美丽。白发的老人在江边捕鱼砍柴,习惯了欣赏秋夜的月亮和春天的微风。我们用一壶浊酒来庆祝重逢的喜悦。古往今来有多少事情都付之一笑,轻松地谈论过去。
注释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形容世事变迁,英雄人物如过眼云烟般逝去。
- 是非成败转头空:指功名利禄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即使人事已非,自然景观依旧,岁月变迁却无法抹去。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描述一位老者,他以打渔为生,喜欢在江边的石头上看着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微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用一壶浑浊的酒来庆祝朋友的相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论是历史上的大事还是现在的琐事,最后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这一章不仅为后续的故事铺垫了基础,还奠定了全书以历史演义为主要叙述方式的特点。通过“张角叛乱”这一事件,引出了三位主角——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义。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时代背景和个性的必然。三人性格各异,但共同的志向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抗击外敌,保卫家国。
此回中,“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描写了战乱中的紧急情况,展现了乱世中人的无奈与悲壮。而曹操的机智应对则体现了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曹操假借叔父之名陷害张梁等人,既保住了自己的名誉,又避免了无谓的流血。这些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也展示了主人公们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演义》第一回通过对桃园三结义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古代英雄豪杰的风采和忠诚精神,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动乱、英雄辈出的复杂局面。通过这一回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如何通过历史事件反映人性的光辉和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