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个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操皆留为帐前吏。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惇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不数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操大喜,于村中调练军马。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一、原文节选与逐句翻译

曹操在乱世中崛起的故事始于一封来自袁绍的伪造诏书。这封诏书声称有“大义”,号召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为了统一天下,曹操采纳了谋士的建议,迅速行动。檄文发布后,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如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等纷纷加入这场反抗董卓的浩大战争。

二、译文与注释

  1. 原文: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2. 译文: 曹操等人谨以此大义告知天下人: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室,残害生灵;其狼戾不仁,罪孽深重。今日奉天子密诏,召集义兵,誓要扫清中华大地,剿灭所有恶徒。盼望大家响应号召,共同宣泄心头的愤怒,支持王室,拯救百姓。

  3. 注释: 董卓 - 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和暴君,他的行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4.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5.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6.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7.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8.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9. 译文: 操即操,字孟德,为曹操之号。

三、关键词解释

  1. 发矫诏:发出虚假的官方公文,通常用于欺骗和动员他人。

  2. 诸镇:指各地方的将领和官员组成的团体。

  3. 应曹公:响应曹操的号召,参加对抗董卓的战争。

  4. 三英战吕布: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英之一关羽、张飞、刘备联手迎战吕布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5. 会盟:诸侯间集结一起商讨重大事务或联合抗敌的活动。

四、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述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中不仅涉及政治谋略,还涵盖了人性、忠诚与背叛的复杂纠葛。从袁绍的矫诏到曹操的回应,再到各路诸侯的积极响应,这些情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也展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和成长。曹操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从一个被误解和排挤的青年才俊到一个能够团结四方、指挥群雄的领袖。

通过这一故事,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这一情节也是对忠诚、智慧与勇气的赞颂,展示了英雄主义在动荡时代中的光芒。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不仅是一部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关于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详细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这部作品的核心魅力,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