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公孙瓚谓玄德、关、张曰:“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诗句:
孙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坚以杖画地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
译文:
孙坚带着程普和黄盖来到袁术的营帐相见。孙坚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说:“董卓和我之间原本没有仇恨,今天我不顾一切,冒着枪林箭雨来决战,是为了国家讨伐逆贼,也是为了你的家。但你听信谗言,没有给粮食,导致我失败,你有什么理由? ”
注释:
- 焚金阙:董卓在打了败仗后,准备将国家迁到长安。
- 匿玉玺:在迁到长安前,董卓将洛阳城烧毁,在沿途中他的手下随意杀害百姓。
- 董卓行凶:董卓因为自己的野心和暴行而被人们称为“行凶”。
- 孙坚背约:孙坚与袁术之间的约定被背叛。
- 程普:东汉末年名将,孙权部下第一员猛将。
- 黄盖: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曾随周瑜火烧赤壁。
- 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后来成为曹操的主要对手之一。
- 刘岱:兖州太守,东郡太守乔瑁借粮时被刘岱所杀。
-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这里指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地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孙坚与袁术之间的冲突,以及孙坚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诗中的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简洁有力,充分展示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对事件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孙坚的英勇和坚定,以及他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勇气。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