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数中一军,是袁绍乡人,欲假此为进身之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与之赏赐,暗留军中。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坚失色曰:“此言何来?”绍曰:“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归复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坚曰:“玉玺何由在吾处?”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绍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祸。”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有此人否?”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人,乃欺我也。”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诗句:
谁想数中一军,是袁绍乡人,欲假此为进身之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与之赏赐,暗留军中。次早,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坚失色曰:“此言何来?”绍曰:“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归复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
译文:
谁料到在一次抽签中,有一支军队是袁绍的同乡,想要借此作为升官的机会,于是趁夜色偷偷地溜出了营地,前来报告袁绍这件事。袁绍给他一些奖励,但暗中将他留在军营里。次日早晨,孙坚向袁绍告辞说:“我身体不适,打算回长沙去,特地来向您告别。”袁绍笑着说:“我知道你身体不舒服是因为你得了传国玺吧。”孙坚脸色大变地说:“这话从哪里来的?”袁绍说:“现在正在起兵讨伐贼寇,是为了国家除去祸害。传国玺是国家的宝贝,你既然得到了它,应当当着众人把它留在我们的盟主那里,等杀了董卓之后,再把传国玺归还给朝廷。现在你却把它藏起来,你想干什么呢?”孙坚说:“传国玺在哪里?”袁绍说:“在建章殿井中吗?”孙坚说:“我本来没有这玺,为什么要强迫我呢?”袁绍说:“赶快取出来,以免自己招灾惹祸。”孙坚指着天空发誓说:“如果我果然得到了这个宝贝,私自收藏起来的话,以后不得善终,一定会被刀剑所杀!”其他诸侯们都说:“文台(孙坚的字)你这样发誓,似乎没有这个传国玺。”袁绍叫士兵出去说:“如果捞出那个物件,里面有人吗?”孙坚大怒,拔出佩剑要砍那名士兵。袁绍也拔剑说:“你杀死军人,是在欺骗我。”袁绍身后的颜良、文丑也都拔出剑来。孙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也都抽出刀来。其他诸侯一起劝阻住孙坚。孙坚随即上马,拔寨离开了洛阳。袁绍非常愤怒,就写信给他的心腹,让他们连夜赶往荆州,在路上截住并夺取这个传国玺。
”`
赏析:
《三国演义》第六回主要描述了孙坚在与袁绍争夺荆州时,为了得到传国玺,故意制造假象,骗取袁绍的信任,最后成功取得传国玺的过程。这段描述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策略运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孙坚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策略上的高明。他利用袁绍对他的不信任,通过假装生病和请求回家的方式,巧妙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他身上,从而避免了直接与袁绍正面冲突的可能。同时,他也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了袁绍的信任,为他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坚在面对袁绍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也是值得称赞的。尽管他在言语上遭受质疑,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并最终成功取得了传国玺。这种勇气和决心使他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显得格外突出。
这段描述还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孙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传国玺。而袁绍则因为对孙坚的不信任,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疑和戏剧性。
《三国演义》第六回通过描绘孙坚与袁绍之间的权力争斗和心理斗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同时,也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