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袁绍输了一阵,坚守不出。两军相拒月余,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李儒对卓曰:“袁绍与公孙瓚,亦当今豪杰。现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顺太师矣。”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赍诏前去。二人来至河北,绍出迎于百里之外,再拜奉诏。次日,二人至瓚营宣谕,瓚乃遣使致书于绍,互相讲和。二人自回京复命。瓚即日班师,又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瓚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却说袁术在南阳,闻袁绍新得冀州,遣使来求马千匹。绍不与,术怒。自此兄弟不睦。又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表亦不与。术恨之,密遣人遗书于孙坚,使伐刘表。其书略曰:“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坚得书曰:“叵耐刘表!昔日断吾归路,今不乘时报恨,更待何年!”聚帐下程普、黄盖、韩当等商议。程普曰:“袁术多诈,未可准信。”坚曰:“吾自欲报仇,岂望袁术之助乎?”便差黄盖先来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大船装载战马,克日兴师。江中细作探知,来报刘表。表大惊,急聚文武将士商议。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跨江涉湖而来,安能用武乎?”表然之,令黄祖设备,随后便起大军。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坚有一弟,名静,字幼台。坚临行,静引诸子列拜于马前而谏曰:“今董卓专权,天子懦弱,海内大乱,各霸一方;江东方稍宁,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详之。”坚曰:“弟勿多言。吾将纵横天下,有仇岂可不报!”长子孙策曰:“如父亲必欲往,儿愿随行。”坚许之,遂与策登舟,杀奔樊城。
译文:
却说袁绍在磐河战败后,坚守不出。双方相持月余,有人来长安告知董卓。李儒对董卓说:“袁绍和公孙瓒也是当今的英雄。现在他们在磐河厮杀,应该假传天子诏令,派人去和他们和解。如果他们感激,必定会顺从太师您。”董卓点头同意。第二天派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带着诏书前往和解。他们到河北后,袁绍出迎百里之外,再拜接受诏书。次日,二人到公孙瓒营中宣布谕旨,公孙瓒也派遣使者向袁绍致书讲和。李儒回到京城复命。公孙瓒立即班师,又上表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刘备与赵云分别时,紧握手泪流满面,难舍分离。赵云感叹道:“我以前误认公孙瓒是英雄;如今看来,他也不过是袁绍等人罢了!”刘备说:“您暂且委屈自己侍奉他,相见之日不远。”两人洒泪告别。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纷争和军事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局势和英雄豪杰的壮志未酬。通过对孙坚和刘表的描绘,诗反映了当时群雄逐鹿天下的局面,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命运。诗中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还通过对话和情节发展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人物行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