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郭二贼欲弑献帝。张济、樊稠谏曰:“不可。今日若便杀之,恐众人不服,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李、郭二人从其言,按住兵器。帝在楼上宣谕曰:“王允既诛,军马何故不退?”李傕、郭汜曰:“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赐爵,故不敢退军。”帝曰:“卿欲封何爵?”李、郭、张、樊四人各自写职衔献上,勒要如此官品,帝只得从之。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领兵屯弘农。其余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然后谢恩,领兵出城。又下令追寻董卓尸首,获得些零碎皮骨,以香木雕成形体,安凑停当,大设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椁,选择吉日,迁葬郿坞。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译文】:
三国时期,李傕和郭汜想要杀害献帝。张济、樊稠劝阻说:“不可以。如果现在就杀掉他,恐怕众人不会接受,不如仍旧尊奉他为主,骗诸侯进入关中,先削弱他们的势力,然后再杀他,天下可以图谋了。”李傕和郭汜听从了他的意见,按住兵器。献帝在楼上宣布说:“王允已被诛灭,军队为什么还不退?”李傕和郭汜说:“我们有功于王室,没有得到赐爵,所以不敢退军。”献帝问:“你想被封为什么爵位?”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各自书写职衔呈上,要这样的官品,献帝只好答应下来。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共同主持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领兵屯驻弘农。其余李蒙、王方等人,各为校尉。然后谢恩,领兵出城。又下令追寻董卓的尸体,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皮骨,用香木雕成形体,安妥停当,大设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椁,选择吉日,迁葬于郿坞。准备埋葬之时,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棺材,尸首提出棺外。李傕等等待晴好天气再葬,是夜又如此。三次改葬,都不能安葬,零散的骨骸全部化为雷火消灭。上天对董卓的愤怒,可以说是很了。
【注释】:
- 李傕:字元超,陇西临洮人,凉州豪强之一,曾拥兵入京,与董承密约诛杀曹操。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李傕杀义从之士杨奉、韩暹等,自任司隶校尉、大司马。李傕、郭汜联军攻潼关,被孙坚击败,退回长安。建安五年(200年),李傕、郭汜联军进逼长安,欲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为帝。李傕杀刘辩,迎刘协入长安,拜为山阳公。建安六年(201年),李傕杀刘协,立汉献帝刘协之弟刘协为帝。李傕、郭汜败亡后,献帝复立。建安十三年(208年),李傕杀献帝刘协,立汉献帝刘协之弟刘协为帝,是为汉少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李傕被杀。
- 张济:字文休,扶风茂陵人。东汉末年武将。建安元年(196年)随张绣归附曹操,封济北相。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征讨吕布时,张绣投降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张绣投降刘表。建安十六年(211年),张绣叛投张鲁。建安十七年(212年),张绣投降刘备。
- 樊稠:字玄休,南郡涅阳人。东汉末年武将。初随张济归顺曹操,后转投刘表,再转投刘备。
- 郭汜:字汜然,河东解县人。董卓部下将领。董卓死后,他联合李傕、张济发动政变。董卓死后,他投降曹操,后又背叛。
- 池阳侯:指封号池阳侯的张济。
- 后将军:指封号后将军的郭汜。
- 万年侯:指封号万年侯的樊稠。
- 平阳:指平阳侯的张济。
- 王允:汉灵帝时司徒,宦官集团头目之一。
- 司隶校尉:官名,掌监察百官,秩六百石,加给事中。
- 假节钺:古代高级武官所持的一种符节,有皇帝授予或朝廷赐予之意。
- 王方:不详何许人物。
- 郿坞: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赏析】: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描绘了李傕、郭汜欲谋杀献帝刘协的情景。文中通过李傕和郭汜的对话以及他们的行为来展示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通过对董卓的描写,也反映出他对百姓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此外,故事还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