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袁绍欲斩玄德。玄德从容进曰:“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耶?备自徐州失散,二弟云长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闻玄德之言,责沮授曰:“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袁绍大喜曰:“非汝不能报颜良之仇。吾与十万军兵,便渡黄河,追杀曹贼!”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为上策。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绍怒曰:“皆是汝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岂不闻兵贵神速乎?”沮授出,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玄德曰:“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绍喜,唤文丑与玄德同领前部。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于是文丑自领七万军先行,令玄德引三万军随后。
诗句
- “却说袁绍欲斩玄德。”: 这是第一句,描述了袁绍想要处死刘备的场景。
- “玄德从容进曰:‘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耶?备自徐州失散,二弟云长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 这是第二句,刘备在袁绍面前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
- “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闻玄德之言,责沮授曰:‘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 这是第三句,描绘了袁绍因刘备的话后的反应以及他决定继续讨论报仇的计划。
- “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 第四句是袁绍帐下一位将领的发言。
- “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 这是第五句,描述该将领的特征及其对颜良的评价。
- “袁绍大喜曰:‘非汝不能报颜良之仇。吾与十万军兵,便渡黄河,追杀曹贼!’”: 这是第六句,描述了袁绍听到将领的话后的高兴反应。
- “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为上策。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绍怒曰:‘皆是汝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岂不闻兵贵神速乎?’”: 这是第七至九句,分别讲述了沮授和袁绍的对话。
- “沮授出,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这是第十句,描述沮授感叹的情景。
- “遂托疾不出议事。”: 这是第十一句,表达了沮授因为不满当前局势而选择辞职的态度。
- “玄德曰:‘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 这是第十二句,描述了刘备向文丑表达自己的意图。
- “绍喜,唤文丑与玄德同领前部。”“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 这是第十三至十五句,描绘了袁绍对文丑的任命以及文丑的回答。
译文
- “据说袁绍想要杀了刘备。”: 袁绍打算杀掉刘备。
- “但刘备很镇定地说:‘主公您只是听信了别人的传言,而忘记了以前的事情。我自从在徐州失去联系之后,我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的消息不知如何。天下相貌相同的人很多,难道一个脸是红色的长发胡须的人就是关羽吗?主公您怎么可以这样判断呢?’”: 袁绍想杀掉刘备,但刘备以冷静的态度为自己辩护。
- “袁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听了刘备的话后责备沮授说:‘你错听了我的话,险些害死了一个好汉!’袁绍于是仍然请刘备上自己的帐中坐下来,商议报仇颜良的事情。”: 袁绍作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对沮授的话产生了误会,并因此责备了他。
- “帐下的一名士兵上前说道:‘颜良和我就像兄弟一样,现在他被曹操杀害了,我怎么能够不为他报仇呢?’”: 袁绍帐下的一位士兵站出来支持刘备的观点,认为颜良和他是兄弟关系。
- “袁术抬头看着这位士兵,身高八尺,面庞像独角兽獬豸一样,他就是河北有名的将领文丑。”: 文丑是河北的一个有名将领。
- “袁绍非常高兴地说:‘如果没有你就不能报仇颜良了。我愿意带领十万军队渡过黄河去追杀曹贼!’”: 袁绍对部下的支持感到非常高兴。
- “沮授说:‘不可以这样做。现在最好留下来驻扎在延津,分散兵力到官渡去攻击敌人,这才是上策。如果轻易地渡过黄河去进攻,一旦有变故,大家可能都无法返回来了。”: 沮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沮授走出来后叹息道:‘上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下面却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我们只有黄河一条水路可走,我怎么能到达成功呢!’”: 沮授因为对当前策略的不满而离开。
- “刘备说:‘我蒙受主公您的大恩,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的,我想和文将军一起前行:一方面是为了回报主公您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看看关羽的真实情况。’”: 刘备向文丑表示了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 “袁绍很高兴,叫文丑和刘备一同率领前锋部队前进。文丑说:‘刘玄德多次被打败,对他的军队没有好处。既然主公要求我去那里,我会分配三万军队让他作为后卫。’于是文丑自己率领七万军队先行,让刘备带领三万军队跟随在后面。”: 文丑接受了刘备的请求,并安排了他的部队。
- “所以文丑自己率领七万军队先行,命令刘备率领三万军队跟在后面。”: 这里描述了文丑的具体指挥和刘备的行动。
注释
- “说”: 动词,意为讲述或说明。
- “备蒙大恩,无可报效”: 刘备感谢袁绍的大恩,表示自己无法回报。
- “色”: 颜色,此处指脸色。
- “虑”: 考虑。
- “上盈其志”: 形容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 “下务其功”: 形容做事只求功效而不顾其他。
- “悠悠”: 缓慢的样子。
- “济”: 到达、帮助。
- ** “沮授出”**: 沮授离开。
- “报德”: 报偿恩惠。
- “云长”: 关羽的别称。
- “冀州”: 袁绍的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一带。
- “文丑”: 文丑的全名是文丑,字元理,是袁绍手下的一员猛将。
赏析
- 诗歌结构分析: 此诗采用四言古诗的形式,每句四字,共八句。首两句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主题——袁绍要处决刘备,而刘备则据理力争。第三句到第八句详细描绘了刘备与文丑的互动和对话内容。整个诗歌围绕刘备的处境和心理活动展开,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一面和对友情的重视。
- 人物形象分析: 这首诗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袁绍的决策犹豫不决、沮授的直言不讳和文丑的勇猛果敢。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冲突。
- 主题思想探讨: 虽然整首诗并未直接阐述深层的主题思想,但从刘备与文丑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友情和忠诚的追求。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