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诗句】
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话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译文】
却说袁绍兴兵,望着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下荀彧守卫许都。袁绍的大军即将出发之际,田丰从狱中上书劝谏说:“现在我们应当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时机,不可轻率地发动大军,恐怕会有不利的结果。”然而,逢纪却向袁绍进谗言:“主公兴的是仁义之师,田丰怎么能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袁绍因此大怒,想要斩杀田丰。在众官员的求情下,田丰才得以免死。但袁绍仍然愤恨地说:“等我打败了曹操,再明正典刑,治他的罪!”于是,袁绍催促大军继续前进,旌旗蔽野,刀剑林立。当他们行进到阳武时,扎下了营寨。沮授向袁绍进言说:“虽然我们的军队人数众多,但勇猛程度却不及敌军;虽然敌军精锐,但他们的粮草却不如我们充足。如果我们能坚守不战,待敌人粮草匮乏时,自然可以取胜。”袁绍听信了沮授的建议,决定暂时不发动攻击,而是选择坚守。然而此时,曹操已经暗中调集兵力,秘密修造了许多攻城的武器,包括发石车和挖掘地道等。这些武器都是针对袁绍军队的弱点设计的,一旦发动攻击,将会给袁绍军队造成重大损失。同时,曹操还加强了对袁军的侦察工作,随时掌握对方的动态,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赏析】
在这场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智谋较量达到了顶峰。通过分析双方的兵力和战略部署,以及利用自己的优势,如地形优势、粮草供应等,曹操巧妙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这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更显示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灵活调整战术的能力。
袁绍虽然声势浩大,但他过于自信和急躁的性格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面对曹操的精密布局和有效反击,袁绍的军队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智慧和意志的较量。
通过对官渡之战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还能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和决策对战争结果的影响。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新视角和方法。
官渡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还是一个关于智谋、策略和心理战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这一战役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局势,还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