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到易州时,郭嘉已死数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嘉之左右,将嘉临死所封之书呈上曰:“郭公临亡,亲笔书此,嘱曰:丞相若从书中所言,辽东事定矣。”操拆书视之,点头嗟叹。诸人皆不知其意。次日,夏侯惇引众人禀曰:“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速往征之,辽东可得也。”操笑曰:“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皆不肯信。却说袁熙、袁尚引数千骑奔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本襄平人,武威将军公孙度之子也。当日知袁熙、袁尚来投,遂聚本部属官商议此事。公孙恭曰:“袁绍在日,常有吞辽东之心;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若容纳之,后必相图。不如赚入城中杀之,献头与曹公,曹公必重待我。”康曰:“只怕曹操引兵下辽东,又不如纳二袁使为我助。”恭曰:“可使人探听。如曹兵来攻,则留二袁;如其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公。”康从之,使人去探消息。却说袁熙、袁尚至辽东,二人密议曰:“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气力而抗中原,可复河北也。”商议已定,乃入见公孙康。康留于馆驿,只推有病,不即相见。不一日,细作回报:“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于壁衣中,使二袁入。相见礼毕,命坐。时天气严寒,尚见床榻上无裀褥,谓康曰:“愿铺坐席。”康瞋目言曰:“汝二人之头,将行万里!何席之有!尚大惊。康叱曰:“左右何不下手!”刀斧手拥出,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头,用木匣盛贮,使人送到易州,来见曹操。时操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重赏来使,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众官问曰:“何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亡年三十八岁,从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勋。后人有诗赞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操领兵还冀州,使人先扶郭嘉灵柩于许都安葬。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这一故事描绘了两位关键的历史人物——曹丕和郭嘉。下面将详细解读这一故事:
- 故事背景:
- 曹丕在父亲的曹操夺取冀州后,趁机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这个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个人情感的纠葛。
- 郭嘉在生前为曹操出谋划策,尤其是在辽东问题上,他的智慧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然而,郭嘉在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计划得到实施,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 主要人物介绍:
- 曹丕,即魏文帝,是曹操的儿子,他在夺取河北之后建立的国家。在故事中,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做出了纳妾的决定,这一事件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是东汉末年的谋士,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受到曹操的器重。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使得他的智谋未能完全实现。
- 情节展开:
- 故事开始时,曹操攻占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城。在这一过程中,郭嘉因病去世,未能见证自己的战略决策被实施。
- 郭嘉的去世让曹操深感悲痛,他命令将郭嘉的尸体运回北方安葬。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回想起郭嘉生前的种种贡献,感慨万分。
- 人物评价:
-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的形象塑造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他是继承父亲曹操遗志的继承人,另一方面,他又在情感上做出了一些不符合当时道德标准的选择。
- 郭嘉的形象则更加突出其智慧和忠诚。尽管他在生前未能看到自己计谋的实施,但他的智慧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赏析重点:
- 这一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对古代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剖析。它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 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于人性、权力、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这一故事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还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历史哲学和人生哲理。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