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玄德跃马过溪,似醉如痴,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迤逦望南漳策马而行,日将沉西。正行之间,见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玄德叹曰:“吾不如也!”遂立马观之。牧童亦停牛罢笛,熟视玄德,曰:“将军莫非破黄巾刘玄德否?”玄德惊问曰:“汝乃村僻小童,何以知吾姓字!”牧童曰:“我本不知,因常侍师父,有客到日,多曾说有一刘玄德,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乃当世之英雄,今观将军如此模样,想必是也。”玄德曰:“汝师何人也?”牧童曰:“吾师覆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颍川人也。道号‘水镜先生’。”玄德曰:“汝师与谁为友?”小童曰:“与襄阳庞德公、庞统为友。”玄德曰:“庞德公乃庞统何人?”童子曰:“叔侄也。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父十岁;庞统字士元,少俺师父五岁。一日,我师父在树上采桑,适庞统来相访,坐于树下,共相议论,终日不倦。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玄德曰:“汝师今居何处?”牧童遥指曰:“前面林中,便是庄院。”玄德曰:“吾正是刘玄德。汝可引我去拜见你师父。”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余,到庄前下马,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报,侧耳听之。琴声忽住而不弹。一人笑而出曰:“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童子指谓玄德曰:“此即吾师水镜先生也。”玄德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进前施礼,衣襟尚湿。水镜曰:“公今日幸免大难!”玄德惊讶不已。小童曰:“此刘玄德也。”水镜请入草堂,分宾主坐定。玄德见架上满堆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水镜问曰:“明公何来?”玄德曰:“偶尔经由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颜,不胜万幸!”水镜笑曰:“公不必隐讳。公今必逃难至此。”玄德遂以襄阳一事告之。水镜曰:“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玄德曰:“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水镜曰:“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玄德曰:“备愚昧不识,愿赐指教。”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景升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玄德闻言惊谢曰:“备安敢当此!”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问时,水镜曰:“天色已晚,将军可于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即命小童具饮馔相待,马牵入后院喂养。玄德饮膳毕,即宿于草堂之侧。玄德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约至更深,忽听一人叩门而入,水镜曰:“元直何来?”玄德起床密听之,闻其人答曰:“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水镜曰:“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身往见景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其人曰:“先生之言是也。”玄德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即欲出见,又恐造次。候至天晓,玄德求见水镜,问曰:“昨夜来者是谁?”水镜曰:“此吾友也。”玄德求与相见。水镜曰:“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玄德请问其姓名。水镜笑曰:“好!好!”玄德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只笑曰:“好!好!”玄德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水镜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正谈论间,忽闻庄外人喊马嘶,小童来报:“有一将军,引数百人到庄来也。”玄德大惊,急出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下马入见曰:“某夜来回县,寻不见主公,连夜跟问到此。主公可作速回县。只恐有人来县中厮杀。”玄德辞了水镜,与赵云上马,投新野来。行不数里,一彪人马来到,视之,乃云长、翼德也。相见大喜。玄德诉说跃马檀溪之事,共相嗟讶。到县中,与孙乾等商议。乾曰:“可先致书于景升,诉告此事。”玄德从其言,即令孙乾赍书至荆州。刘表唤入问曰:“吾请玄德襄阳赴会,缘何逃席而去?”孙乾呈上书札,具言蔡瑁设谋相害,赖跃马檀溪得脱。表大怒,急唤蔡瑁责骂曰:“汝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斩之。蔡夫人出,哭求免死,表怒犹未息。孙乾告曰:“若杀蔡瑁,恐皇叔不能安居于此矣。”表乃责而释之,使长子刘琦同孙乾至玄德处请罪。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 ·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的赏析:

  1. 诗句鉴赏
  • 诗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刘备在逃亡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外在环境的复杂变化。诗中“阔涧一跃,岂非天意”表达了刘备在绝望中的一线希望;而“迤逦望南漳策马时”则描绘了刘备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期待。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哲理意味的故事背景,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历史环境。
  •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富有表现力。例如,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通过“水镜先生”这一角色,诗人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未来刘备可能的命运转折。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 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例如,“日升月沈”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更迭循环,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
  • “新野遇英主”一节,通过赵云与刘备的对话,揭示了英雄惺惺相惜的主题。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刘备的英勇和坚定,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信任。这种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肯定,是整首诗的核心情感之一,也是其感人至深之处。
  1. 人物分析
  • 通过诗句中的人物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格。他既有着英雄豪杰的气概,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这种矛盾性使得刘备成为一个立体且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其产生共鸣和敬意。
  • 诗中的“水镜先生”,作为智者的象征,代表了智慧与远见。他的出现不仅为刘备提供了指导和建议,也象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水镜先生的形象,既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 诗中的其他角色,如蔡瑁、赵云等,也都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或勇敢无畏,或智勇双全,或忠诚耿直,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社会风貌。

《三国演义 ·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三国时代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人性的复杂多样,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