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徐庶趱程赴许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谋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见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乎?”庶曰:“某幼逃难,流落江湖,偶至新野,遂与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庶拜谢而出。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母大惊曰:“汝何故至此?”庶曰:“近于新野事刘豫州;因得母书,故星夜至此。”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母自转入屏风后去了。少顷,家人出报曰:“老夫人自缢于梁间。”徐庶慌入救时,母气已绝。后人有《徐母赞》曰:“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虑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译文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谋士,他因母亲而改变人生轨迹。曹操为了招揽徐庶,使用诡计使徐母落入其手并写信召唤徐庶,然而徐母识破曹操的阴谋,拒绝听从儿子的意见去投靠曹操。当徐母听到儿子为曹操出谋划策后,感到无比愤怒和背叛,她自缢而死,临终前痛斥自己的儿子。

赏析

徐庶的母亲在面临儿子是否追随曹操的问题时,表现出了深厚的忠义精神。她不愿让儿子背弃原则,宁愿选择自我牺牲来维护家庭和民族的利益。这种行为体现了她对国家、家族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徐庶在母亲的感召下,最终决定辞别刘备,转而投奔曹操,但他始终无法原谅曹操的不义行为。

徐母去世后,曹操厚葬她,并在今天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建立了“汉大贤徐母之墓”。这一事件不仅是徐庶个人悲剧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忠孝观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和碰撞。徐母的行为激励后世对忠孝精神的反思和尊重,她的事迹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孝顺的象征。

徐母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她的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启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如何面对道德抉择和家族伦理的考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